背景
2004年7月1日北京市政府规范公务员工资,要求北京市及各区、县实现工资统发,北京市人事局作为规范公务员收入及工资统发工作的牵头单位。实行工资统发是适应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客观要求,是目前财政状况的现实选择。
海淀区人事局应用背景
海淀区人事局作为北京市人事管理的重要组织之一,通过与财政局、组织部、老干局等单位详细的论证和探讨,确定了以人事局为工资信息汇总中心,横向上汇集组织部、老干局等单位的工资信息,纵向上形成与基层单位的上报审批机制,作为财政局唯一的工资信息入口单位,协助财政局共同完成工资统发工作。
同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事与工资统发管理工作的要求,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整合全区人事局、组织部、财政局、老干部局的网络资源、数据资源、业务资源,打破部门界限,进行海淀区人事与工资统发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区人事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全区人事系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项目建设目标
在本项目规划、设计、开发过程中,坚持“整体规划、统一标准、技术创新、注重实用”的指导原则,制定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创建一流工程”的建设目标。
加强人事管理,规范公务员工资:利用海淀区人事工资统发系统实现海淀区机关单位的工资统发,规范公务员工资,保存工资统发的数据,提供权限供各级管理部门审批查询,加强公务员工资的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搞好廉政建设,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结合各单位现有软件系统,实现人事、财政、组织、老干部局四家单位基础数据库的互通,充分利用几家单位数库中的基础数据,达到数据同步、资源共享的效果;
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办公质量:通过对机构编制调整审批、事业单位登记等业务网上申请,审批。申请者可以网上查询办理结果,知道项目所在的办理阶段,告知申请者申请审批的项目受理未批准、审核未批准、复审未批准等中止的原因,说明需要补办的相关手续。提高人事局业务办事效率,减少上下级交流成本;
基础数据的维护工作分散到各基层单位,减少人事局信息录入工作量同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项目开发应用情况
2004年09月30日申请立项开发目前的“人事与工资统发系统”,北大软件项目组在海淀区人事局信息化管理科的大力配合下对项目需求进行了详实确切的调研。经过二个多月的开发,于04年底开发完成“工资统发模块”并部署,截止目前,用户数达到130多家,使用情况良好。05年1月,系统升级到V2.0版本,该版本覆盖了海淀区人事局编办、调配、公务员、工资四个科大部分的日常工作;极大满足了其他单位内部人事管理和单位与人事局间交互办公的需求。
2005年10月21日签发的《关于“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试运行的通知》确定了区委组织部、610办公室、人事局、教委、统计局、财政局、曙光街道、马连洼街道、东升乡、西北旺镇10家单位作为“系统”试点单位,从
基层用户对该系统的评价:一是信息量大,功能较全,覆盖范围广,基本包含了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可以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有利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执政水平。二是信息项设置的内容比较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实用性比较强。如实施网上人事关系调转,简化了接转程序,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系统还可以根据自定义的报表直接生成数据,能够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能够快捷方便地查询,对公务员队伍的情况进行分析提供很好的支持。三是系统具有问题提示功能和修改审批功能。四是软件界面友好,易于操作,易学易懂,会计算机简单操作的人员都可以较好地使用。
社会效益
系统投入使用后,在规范化管理、辅助决策分析、工作方式创新、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各方的认可。
规范化管理
海淀区人事与工资统发管理系统的建立,缩短了基层单位申报、组织部、老干部、人事局审批工资等人事管理的办理工作周期,增加了海淀区工资统发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程度。
海淀区根据业务职能的特点,在海淀区政务网的基础上,建设了海淀区人事与工资统发管理系统,系统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实现北京市海淀区人事与工资统发管理的网络化,使相关工作流程更加公开、便捷,简化工资统发及相关人事管理申报、审批工作环节,缩短基层单位用户的审批工作周期,加强海淀区人事局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办公效率,增强工作透明度。
辅助决策分析
利用工资统发管理“一个抓手”,构成了全区公务员全员信息库,确保了公务员队伍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为全区公务员队伍从静态到动态、分散到集中、局部到全局管理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为公务员队伍的分析和领导的决策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工作方式创新
该系统的使用,改变了工资统发、人事管理工作模式,优化了工资统发、人事管理流程,实现了工作模式创新。
提高办事效率和节省资源
本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区人事局及区人事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自系统部署、实施、运行一年以来,传统的工作方式得到了有效改善。上报、审批各个环节井然有序,在业务不断递增的情况下,工作进度和效率明显提高,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通过了严格的考验。
经济效益
信息化项目不是一个静态工程,而是一项长久的信息服务业务,以相对较少的社=资源、经济资源消耗来争取更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我局系统建立、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的作用。无纸化办公、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等电子政务手段在改善着政府工作中的财政开支投入,简化传统工作环节,减少审批周期时间,跨越政府管理的鸿沟、地理区域的界限和提高政府管理的协调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了经济效益,效果显著。(来源: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