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全省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办〔2014〕12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都市生态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在都市区域范围内紧密依托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生产的农业,是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为导向,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载体,以现代科学技术、物质装备、人才队伍、经营方式为保障,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为目标的新型农业形态。
省委、省政府对都市生态农业十分重视,将其列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工程”之一,并将我市确定为试点城市。我市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粮食生产特别是高产创建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和全国农机化示范区,蔬菜基地建设正处在上档升级期,修武县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园已初具规模,武陟县农业园区已启动建设,为我市先行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培育和强化农业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生态支撑和保障功能,推进都市区城乡产业整合、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生态休闲业、创意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生态环境为载体,努力打造集高效、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亮点工程,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发展目标。紧紧围绕“两带三区”(即沿南太行林果采摘观光带、沿黄滩区休闲观光带、水系生态区、菜篮子工程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突出产业,突出特色,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到2018年,把都市生态农业区域初步建设成为“菜篮子”产品主要供给区、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先行区、农业标准化样板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三农”协调发展,形成功能齐全、特色明显、布局合理、效益突出、城乡互融的产业格局,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北部沿南太行自然景观带的修武县、中站区、博爱县和沁阳市,充分利用山坡地,大力发展林果业,着力培育与景区相匹配的集采摘、旅游、度假为一体的避暑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带;在我市南部沿黄滩区的武陟县、温县和孟州市,规划建设以养殖畜牧业、种植“四大怀药”等特色农产品以及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业观光带;围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水系和湿地规划,规划建设以生态水产养殖、垂钓、水生植物为主的休闲生态区。在城市近郊及修武县、博爱县以“菜篮子”工程基地为依托,规划建设以采摘、名优特新品种示范、农耕文化展示为主的农事体验生态区。
(二)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强化“菜篮子”基地标准化建设,积极引导“菜篮子”基地向规模化发展。鼓励蔬菜生产基地合理配置包装、冷藏、保鲜设施,发展蔬菜深加工项目,延长蔬菜产业链条,提升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名优特新蔬菜生产,鼓励发展以新品种展示、新技术展示、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现场采摘、认领认种、开心农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蔬菜基地,不断拓展提升“菜篮子”工程的产业、生态和示范功能。力争用3到5年时间,形成6到10个生产面积200亩以上,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都市生态“菜园”。
(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通过建立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网点,开展实时动态环境质量监测,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大秸秆禁烧力度,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技术,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发展农牧结合循环经济,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支持推广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发展节能农业,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打造面粉、肉、乳、酒精、饲料、“四大怀药”、种子等优势农产品产业集群,力争形成一批产值过亿元、带动农民超千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聚区。认真做好农产品产销衔接工作,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合理布局产品市场,大力发展物流、配送、直销、直送等业态多样的城乡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菜篮子”零售终端网络。加快建设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五)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各县(市)区要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集聚效应,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突出重点,搞好规划,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在现有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之上,打造集游乐、体验、健康生活为一体的现代都市生态农业园区。2015年,在温县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修武台湾农业创业园、博爱农场示范园区建设。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质量追溯监管制度。强化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和专项整治。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选择和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名牌产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到2018年,“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要达到全市耕地面积的6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所有生态农业园区都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到2018年,全市国家级农业品牌达到4个、省级农业品牌达到90个。
(七)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物联网技术在都市生态农业园区的普及,提升都市生态农业科技水平,鼓励电信运营商、物联网运营企业参与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利用远程监控、诊断、自动化控制及网上营销模式,推广网上认购、认种,实现市民与都市生态农业园区的互动。利用微信、QQ等现代信息渠道,宣传我市都市生态农业,不断提高我市都市生态农业的知名度。
四、建立完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农业、林业、水利、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都市生态农业领导小组,负责都市生态农业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能,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多层面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确保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财政投入到位。
(二)多方筹资。吸引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鼓励本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创办领办都市生态农业园区;整合农口项目资金,向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倾斜。各县(市)区每年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对都市生态农业建设进行奖补。同时,鼓励农户以协作、参股、合作等形式参与发展都市生态农业。
(三)强化服务。各县(市)区要在支持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都市生态农业创建工作。农业、城乡规划部门要在搞好调研的基础上,将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制定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都市生态农业项目投资计划衔接、项目资金安排等工作;水利部门要优先支持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内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用地给予优先落实;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都市生态园区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交通运输、林业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对都市生态农业建设给予优先扶持。金融部门要针对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制定相应的贷款优惠政策,为都市生态农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四)科技支撑。都市生态农业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要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引进生态化、机械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不断提高设施装备的自动化程度。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为农业园区的生产经营管理注入科技含量。同时,要建设新型农民实训基地,大力培养懂生产、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建立与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集约化、设施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都市生态农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五)典型示范。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优先选择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农业生态园区予以重点扶持,每个县(市)区要选择1—3个农业生态园区,率先建设,强力推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经营权,强化耕地保护意识,严禁借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之机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等。要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促进全市都市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2014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