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2017年焦作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5月16日
2017年焦作市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
为加快我市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提速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好发展转型攻坚战,以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功能和特色商业区生活性服务功能,聚焦主导产业,创新业态模式,培育特色集群,坚持服务业“两区”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并重,加快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辐射范围广、服务功能强、业态模式新的服务业集聚区,为加快建设“四个焦作”、早日跻身全省第一方阵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2017年,服务业“两区”增加值突破63亿元,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0亿元,增长60%以上;利用省外资金50亿元,完成税收10亿元,就业人员达到7万人。全市服务业“两区”建设进展明显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服务业“两区”产业提质行动。突出服务功能提升、特色集群培育和精品示范引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全面增强区域影响力和辐射力。
1.打造区域商务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中介服务、创智研发、企业总部、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业态,带动提升焦作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尽快启动新河生态治理项目文汇路以东至东湖沿线并开展控规编制工作,加强规划管控;完成新河生态治理项目各项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新河区域高压线路归并改造工程(含龙源路综合舱)和新河生态治理项目。加快提升商务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创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商务中心区尽快出形象、出规模、见成效。
2.培育特色服务集群。特色商业区重点建设特色街区、专业交易市场,培育专业服务、特色消费、文化体验等新型业态模式,形成区域性、专业性服务中心。解放区特色商业区要围绕“两轴、两心、四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有序推动旧城改造和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我市休闲商业中心;山阳区特色商业区要发挥特色商业区内商贸零售、金融、建材家居、电子商务等产业优势,打造服务本地、服务周边的商贸零售和专业性服务中心;中站区特色商业区要围绕“两轴四区”项目,发展专业交易市场和新型商业服务中心;马村区特色商业区要依托鸿运国际商城,引进“互联网+市场”、“互联网+家装”等新业态,打造以商贸批发为主导的现代商业集聚区;沁阳市特色商业区要在特色商业区项目建设中,突出沁阳文化特色,融入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元素,建设以现代商贸、文化休闲为主导的现代综合商业区;博爱县特色商业区要围绕“一条路、一条街、一个平台、一个市场”建设,着力打造特色商业区“一区两园”,建设以“博爱人家”物流为基础的物流业专业园区和以太焦高铁博爱站为中心的服务业产业园区,形成“一区两园”发展格局;修武县特色商业区要依托郑焦城际铁路和云台山品牌优势,围绕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建设,实施景城融合发展战略,将特色商业区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综合服务区;温县特色商业区要以太极文化为核心,围绕“一街一特”建设,打造集太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现代商贸于一体的低碳生态功能区;武陟县特色商业区要加强与华夏幸福集团的合作,依托华夏幸福武陟产业新城项目,加快推进特色商业区的整体开发建设。
3. 推动业态模式融合创新。运用新技术推进实体店铺数字化改造,增强场景化、立体化、智能化展示功能,发展在线定制、个性化推送等新商业模式,大力推动吃住行娱等生活服务在线化。鼓励在服务业“两区”内建设集演艺演出、休闲体验、社交平台、教育医疗为一体的新型商业综合体,发展主题型、参与型时尚消费,加快团购式、体验式、上门式、配送式等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融合发展,引导传统商业从卖产品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充分挖掘焦作煤矿文化和工业遗存及建筑风貌,利用闲置商业用房、厂房或仓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平台,搭建“互联网+创意”众创空间,建设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建立一批创意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4.积极开展规划调整。密切跟踪省“两区”办规划调整工作进展,及时沟通市商务中心区和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博爱县、修武县特色商业区的总体规划调整进展情况,争取我市6个服务业“两区”规划调整方案早日获批。
(二)实施专业园区建设行动。根据《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省级服务业专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豫发改服务业〔2017〕132号)精神,加快我市服务业专业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完善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载体体系。
1.现代物流产业园。结合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布局,立足焦作实际,在城市和主要产业集聚区周边,规划布局河南(武陟)国家干线公铁联运物流港、武钢物流园、河南德众保税物流园区、河南万里集团焦作天星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现代运输物流仓储综合服务园、沁阳市鹏海保税博览城、岚瑞农产品智能物流园、鸿运智能物流园等一批集运输仓储、分拣包装、信息和金融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园区,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
2.电子商务产业园。以市商务中心区和各县(市)区特色商业区为依托,规划建设焦作市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博爱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大龙网跨境电商产业园、焦作市e电园电子产业园区等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
3.科技产业园。面向国内外引进战略性公司、科技创新公司,高标准建设焦作科技新城,支持河南理工大学积极参与科技新城建设;做大做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总部新城、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等一批科技产业园,建设研发总部和小试基地,培育聚集研发、设计、检测机构、研发服务业平台和科技中介,加快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模式,促进产品研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与实验、技术检测与推广、知识产权服务和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业发展。
4.大数据产业园。依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沁阳市产业集聚区等主要园区,规划建设浪潮云计算中心、沁阳市大数据产业园等大数据产业园,着力引进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及相关产业。
5.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发展太极文化产业为突破,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模式创新为重点,重点引进和培育广播影视、传媒、动漫、视觉艺术、工艺与设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融合焦作山水、太极、音乐、传统文化等元素,重点研发太极文化产品,联合推进黑陶、绞胎瓷精品化工程,规划建设当阳峪绞胎瓷文化产业园、温县太极文化创意专业园区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6.健康养老产业园。充分发挥焦作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依托云台山、青天河、陈家沟、嘉应观等景区和焦作北部浅山区、中部南水北调走廊、南部沿黄滩区,规划建设解放区灵泉文化养生园、中站区国际山水养生旅游度假区、博爱县月山寺禅修养生小镇、山阳区承享生态园、孟州市蓝梦温泉度假小镇、修武县云武堂等一批集医疗康复、保健养生、休闲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健康养老产业园。
7.专业交易市场。推动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外迁整合,加快实施焦作市城区内建材、商贸类专业市场外迁发展规划,规划布局集商品集散、批发零售、交易展销、物流配送、信息和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专业市场,形成规模大、规格高、品类全的专业市场集聚地。
(三)实施招商运营推进行动。根据各服务业“两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积极承接发达地区服务业产业转移,加大精准招商力度,签约落地一批战略合作项目,提升园区发展整体水平。
1. 增强建管运营能力。尽快完善各服务业“两区”建设管理机构职能,落实工作人员、工作场所,加强服务业“两区”的运营管理。鼓励园区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战略投资者合作,采取合作共建、整合托管等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经济主体参与服务业“两区”建设,推进全产业链开放。探索“管委会+公司”的开发建设模式,统筹土地开发、设施建设、功能配套和招商引资。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根据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高水平策划招商引资活动,制定服务业“两区”招商引资导向目录,谋划包装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的服务业项目,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主题招商、驻点招商,提升招商实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邀请大型企业和知名商会协会赴焦考察,开展服务业“两区”专题招商。强化服务业“两区”的整体规划,吸引知名企业入驻进行连片开发,推动统一招商、统一营销、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加大二次招商力度,盘活闲置商业用房。开展“资本+产业”招商,采取股权招商、并购招商等方式引进一批重大引领型项目。力争每个服务业“两区”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个。
3.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服务业“两区”42个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的建设进度,新开工马村区岚瑞冷链物流、修武县游客服务中心、温县金博大商业广场、山阳区中海丽江商场招商等项目,强力推进解放区火车站南广场、修武县云台古镇、博爱县五洲国际商城、中站区焦作西部原料城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市商务中心区万达广场、解放区锦江精品酒店、山阳区丹尼斯焦作店扩建、马村区鸿运国际商城(一期)、沁阳市“沁河坊”(一期)、温县太极电商产业园等项目竣工投产。
4. 加强企业入库工作。加强服务业“两区”内“四上”企业的摸底调查工作,及时向统计等部门提供企业资料, 做到 “四上”企业应入尽入,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反映服务业“两区”发展水平。
5. 推进争强夺快晋级。各服务业“两区”要加快建设,提升实力,确保在全省排序中位次前移,力争进入“十强”或“十快” 序列。在解放区、山阳区特色商业区晋级二星级特色商业区和博爱县特色商业区晋级一星级特色商业区的基础上,争取市商务中心区和沁阳市、温县、修武县、马村区特色商业区晋级一星级服务业“两区”。
(四)实施要素保障能力提升行动。努力破解资金、土地、人才瓶颈制约,优化要素配置,提高有效供给。
1.提高资金保障。积极开展融资对接活动,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业“两区”和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志性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政府投融资平台和财政出资的投资基金对服务业“两区”和专业园区项目进行投资。探索股权众筹、基础设施PPP、风险投资等融资建设模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建立健全“助保贷”等机制,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对服务业“两区”和专业园区企业开展担保业务,放大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积极利用知识产权质押、商业保理等市场化方式融资。
2.增强土地保障。结合正在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安排服务业“两区”和专业园区用地。统筹安排使用2017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城乡增减挂钩计划、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计划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计划,全力保障重大招商项目和基础设施用地。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和闲置低效土地分类处置力度,支持利用工业、仓储等用房用地兴办符合规划的服务业。支持将实施城镇规划和旧城改造中收购储备的存量土地,优先用于服务业“两区”和专业园区开发。
3.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加强对服务业“两区”和专业园区人力资源需求的动态监测,制定实施服务业中高级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定期发布专业人才需求目录。开办专题研修班,加强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养。推行“引项目+引资金+引人才”、“研发中心+引进人才+成果转化”等新型人才引进方式。完善政府奖励政策,采取股权、期权、年薪制等方式面向国内外引聚高层次、亟需紧缺人才。鼓励各县(市)区针对服务业“两区”和专业园区设立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引进专项资金,支持大师工作室、研发实验室和创新基地建设。
(五)实施服务环境优化行动。加强服务平台构建,强化政策精准对接,完善配套设施,探索服务新模式。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投资环境,依托我市大数据平台,筹划搭建投融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平台,支持与行业协会、高校等共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园区发展生态圈。
2.创新服务企业能力。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鼓励市场经营主体在服务业“两区”和专业园区内设立或登记独立法人,在专业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贴心服务。优先支持服务业“两区”和专业园区内项目申报国家和省服务业领域各类专项资金,优先推荐列入国家、省级服务业相关试点。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降成本政策措施,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行为。放开区内10千伏及以上的工商业用户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服务业“两区”要积极组建售电公司或明确开展合作的特定售电公司,结合售电侧改革将区内用户打捆参与电力直接交易,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创新开发建设模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道路、供排水、电力、燃气、供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集散、信息网络等综合配套设施,实现与城市市政管网互联互通和设施共享,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各级专项建设计划,推行园区无线网络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服务业“两区”工作推进机制,健全督导制度和通报制度,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年度目标任务,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统筹推进。各县(市)区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服务业“两区”和专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具体工作计划,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台账和领导分包等制度,细化时间节点,明确推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三)完善统计考核。加强服务业“两区”统计工作,建立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和季度分析工作,及时公布服务业“两区”统计监测数据和分析报告。加大对服务业“两区”建设情况的考核力度,健全服务业“两区”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服务业“两区”发展情况纳入市政府考核体系。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