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审计局突出四个聚焦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聚焦重大政策落实。围绕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对优化营商环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和省市重点工作进行跟踪审计,推动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二是聚焦财政和部门预算执行。重点关注预算编制和追加、涉企财政补贴、财政存量资金清理等关键环节和岗位,审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专项收入的征收管理,促进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四水同治”重大项目、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静脉产业园东部园区项目等跟踪审计,重点关注工程投资立项、招投标、实施管理等方面,促进项目合法规范建设运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社会效益。四是聚焦民生福祉改善。将政府和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审计内容,开展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财政补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老旧小区改造、困难群众救助补助等项目审计,推进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高效使用,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市审计局)
温县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不断简化财产登记流程。以“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为目标,持续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深化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税收“一窗受理、并联办理”。2021年以来共办理权证1831本,证明2232本,受理查询、查封、注销登记1526件,为企业融资103751.77万元。二是推进纳税服务便利化。深入拓展“非接触式”办税新模式,推行“发票免费邮寄服务”。自年初开始,在新办纳税人中全面推行电子普通发票,新办纳税人核定率达100%。打造“豫税通”让纳税服务“如影随形”。依托钉钉平台,打造集涉税通知、数据采集等多功能一体的“互联网+税务”即时通讯工具,目前已与4375户企业实现“一对一”在线沟通与政策直达,有效提升了涉税服务的精准度、便利度。截至4月底,共计减免税费6853万元,自助办税服务区“非接触式”办税103093笔,128户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纳税信用贷款3332万元。三是持续降低获得信贷成本。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向金融机构推荐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农信社根据企业信用评价,今年累计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31498万元;积极响应国家担保费降费政策,按规定应收担保费为2.175%,实际收取1%,减免担保费17625元;为河南合慧食品有限公司等69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38.31万元,有力支持了企业经济健康发展。(温县政府办)
中站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加大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领导分包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工作机制,并结合区情实际及工作需要细化了22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持续深化“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两个健康”百县提升专项行动等工作,为进一步优化辖区营商环境提供保障。二是推行“一件事”集成服务。以为企业、群众办好“一件事”为目标,将审批服务“全打包”,整合事项、流程再造、共享信息,逐步形成“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窗出件、一键评价”的办理模式,实现“一个事项只跑一次”向“一件事情只跑一次”转变。截至目前,“一件事”服务项目累计承办198件,办结率达100%。三是深化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积极开展“网上‘下单’,线下送票上门”服务,对连续三年被评为A级的纳税人,开展发票免费邮寄服务,有效提高纳税人满意度。截至目前,共为“三连A”纳税人免费邮寄发票320份。 (中站政府办)
示范区全面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一是以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不跑腿”为目标,持续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目前,“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98.76%,“不见面办理”占比可达95.80%。同时,普及“掌上办”服务,压缩审批时限,压缩比达89.6%,“豫事办”注册任务数57000人,完成58319人,注册率达100.3%。“二是分类设置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受理”,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流程再造,推行“集成化”服务,实现企业群众办事“线下一窗、线上一网”。今年以来,窗口接待群众3000余次,受理政务服务事项1051件;设置“全省通办”窗口,“全省通办”事项首批实现800余项。三是积极开展电子证照建设工作,同步加快信息系统整合,实现线上线下事项名称一致、办理流程一致、承诺时限一致,提升政务服务平台使用率。(示范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