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提案

焦作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关于对市政协第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52028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2-07来源:焦作市人民政府督查室

分享:

刘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黄河文化宣传加快沿黄文旅发展的提案”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坐落在黄河北岸,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掘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市文广旅局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主线,在资源挖掘整合、非遗传承、文旅融合等方面加大工作推进和任务落实力度,促进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深挖黄河文旅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黄河流域文化遗产颇丰,我局以强化保护、非遗传承、资源研究普查为抓手,打开发掘保护黄河文物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局面。

  一是提升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我局积极争取国家、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完成药王庙大殿、寨卜昌古建筑群11-12号院落、邓禹墓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完成文博单位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预测预警,139处文博单位实现实时有效监管。召开推进会,积极推进万里茶道太行陉沁阳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编制《太行陉沁阳段古坂道及相关遗产考古调查和勘探项目申报书》。保护传承黄河红色文化,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二是强化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组织制定《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获全票批准并于2023年12月17日起正式施行。4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个)列全省第一位。出台《焦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认定56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手册,推出25家非遗工坊,全面提升非遗保护水平。

  三是加强黄河文化基础性研究。当前,我局正在推进全市旅游资源普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们将此次普查工作为契机,推动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和认定。推进豫西北早期文明、沁河下游早期文明研究,认真开展孟州义井龙山文化遗址、西小仇遗址考古研究。11项研究课题获得焦作市文化资源研究专项课题奖项,其中1个特等奖,5个一等奖。开展文物勘探项目49个,勘探面积151万余平方米,发掘古墓葬38座,出土文物125件(套)。

  二、创新传承方式,持续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一是创新开展活化传承。我局重点开展了“让文物活起来”系列宣传活动,市博物馆每周开设6场直播活动,累计直播300余场,观看量达500余万人次,推动馆藏文物活态化宣传。创新非遗展演,组织开展“欢乐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2023年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主题展演。常态化开展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研学,嘉应观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纳入全省100个文旅消费新场景,嘉应观景区入选全省十大研学精品线路。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系统展示黄河文化,嘉应观景区展陈提升暨数字化项目、小麦博物馆数字化提升改造项目、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拳实验室数字化提升项目成功入选全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数字化项目。

  二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涵。坚持以新时代现实题材为重点,创作了小品《放牛娃》,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儿童剧剧本《黄河娃》发表于《东方艺术》;完成弘扬“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大型文旅剧《特别能战斗》剧本创作;沁阳市怀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编的现代怀梆戏《杨介人》于11月走进清华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演出。积极参加第十届黄河文化节,豫剧古装戏《赵锦棠》获得最佳剧目奖。

  三、加强黄河段文旅资源整合,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焦作段)。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梳理我市重点工作任务,起草《焦作市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初稿)》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焦作段)建设实施方案》。扎实推动黄河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黄河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项目、白鹿仓黄河歌谣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在施工。南水北调第一楼文旅小镇项目已完工,正在进行业态布局。

  二是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修武县获评首批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岸上旅游休闲街区创成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栖居乡野 诗意怀川”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功创建12个省级康养旅游示范村、9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个休闲观光园区、1个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和2个创客示范基地。修武县、沁阳市获评首批河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市、区);武陟县龙源街道万花村入选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建设提升黄河流域重点景区,陈家沟“太极+康养”获评国家老年旅游典型案例,入选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四、加强旅游配套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一是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打造省少儿图书馆云上景区分馆、省图书馆周窑分馆、省美术馆栗井分馆。精心培育44个公共文化空间,在全国美丽空间大赛中,荣获6项大奖。先后举办“春节优秀文艺节目展演”“群众合唱大赛”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5542场次,总惠及群众3380万余人次,马村区北孔庄村、孟州市莫沟村“村晚”,成为全国“村晚”示范展示分会场。广场舞《架·势》在全省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耍老虎闹丰年》荣获中国农民丰收节优秀表演奖。在全省“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中,我市8个作品荣获最佳作品奖、5个作品荣获优秀作品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二是加强旅游配套服务。配合交通部门到太行云台、黄河古都1号公路实地调研,联合起草《焦作市旅游公路发展规划(2023-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旅游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划建设一批精品旅游公路、旅游服务区、营地、观景台等。武陟县游客集散中心正在进行前期招标工作。串联孟州、武陟县、温县,组织“王园线”创建省级精品旅游公路。

  五、加大数字赋能,强化宣传推广

  一是打造黄河文化在线展示和体验空间。推进焦作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一部手机游焦作”)建设,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焦作段)展示点位精准导航、在线展示、门票预订等服务迭代升级。重点做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数字化项目建设工作,支持沿黄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场所增加智慧化项目,支持与黄河沿线重点博物馆联动,策划黄河文化系列线上专题展览,共同构建黄河文化馆舍体系。积极参与省文旅厅组织的“一机游河南”小程序发布工作,提供了44家景区的天地图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智慧旅游数据,目前该程序已于6月16日在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上发布。

  二是提升黄河文化公园数字云服务。依托“焦作百姓文化超市”、焦作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等现有数字平台,整合黄河流域文物、旅游、交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数据,提升数字云服务效能。重点培育数字化文旅产业、动漫产业、文化创意、新型演艺、剧本娱乐、服务平台等新型数字文旅业态、模式、场景。

  六、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深挖黄河文化精神内涵,讲好焦作黄河故事。全面梳理黄河文化孕育、演进和发展历程,深入研究焦作地区名人文化、阐发大禹治水代表的斗争精神,依托市文联、文化馆、文艺院团等组织机构,推出一批反映黄河风貌和沿黄群众生活的优秀文艺精品。依托武陟嘉应观、人民胜利渠等治黄工程的古建遗址、历史文化等资源,培育一批黄河文化研学基地,设计特色研学课程,并利用文化节庆、新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二是完善文旅配套服务设施。落实《焦作市旅游公路发展规划(2023-2025年)》,依托“黄河古都”1号公路,建设具有焦作特色的黄河文化驿站,完善沿线游客咨询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智慧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成一批功能完备、智能便捷的游客驿站、观景台、营地。推动4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支付便利化和适老化改造。扎实推进黄河沿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每个县(市、区)打造3-5个集成文创展示、文旅服务、活动功能为一体的示范亮点。

  三是着力推进黄河文旅融合提质升级。建设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依托黄河干支流、历史故道、山川形胜等文化、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包括休闲度假、研学教育、乡村民宿、体育赛事等多样化文旅产品。推动旅游景区、度假区提质升级。推广云台山模式,提升黄河沿线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增补必要的应急设施和公益设施,推动智慧景区建设。培育黄河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依托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相关文化、生态、村镇等资源为补充,串联孟州黄河左堤0公里处、御坝黄河研学营地等,打造黄河生态文化之旅;串联嘉应观、人民胜利渠渠首、黄河文化苑,打造黄河安澜文化之旅;串联太极拳、黄河澄泥砚、黄河飞龙等,打造黄河非遗之旅;串联万花村、御坝村、仓头村、安乐寨村、南张村等打造黄河乡村振兴之旅。丰富以黄河为主题的文旅业态。挖掘太极拳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等高质量文旅资源,推出一批主题鲜明的研学旅行营地、精品研学课程和线路。以沿黄康养片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陈家沟、西部岭区等民宿集群建设,推进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打造高水平康养旅游目的地。重点支持老家莫沟、西滑封等村庄丰富红色旅游业态,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红色研学活动等,打造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指导大咖国际、黄河集团等企业丰富工业旅游业态,打造沿黄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围绕打造南部沿黄河历史文化景观带,着力推进白鹿仓黄河歌谣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暨黄河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嘉应观黄河治理文化和生态保护展示馆、恐龙欢乐世界等项目。

  


2024年7 月 3日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