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贫困的黑岩村成了红色党史教育打卡地,空心村大南坡村成为乡村振兴明星村……近年来,修武县最偏远的山区乡镇西村乡在全域美学的引领下,致力开发红色资源,狠抓人居环境整治,盘活闲置资产,蹚出了一条借红色旅游、促绿色发展的新路,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红色资源成为致富“新引擎”
黑岩村是中国共产党在焦作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县委——修博武中心县委所在地,陈赓将军曾在此指挥道清铁路战役,在豫西北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宝贵的红色资源,成了黑岩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2019年,精准扶贫进入决胜阶段,修武县将黑岩村确定为党建美学试点村,一方面用好用足上级政策红利,成功申报焦作市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项目,争取资金70余万元,启动修博武中心县委遗址改造、村党史馆建设、党员活动中心建设等一批工程;另一方面加大县级投入,聘请专业团队进行整村规划,优化改造旅游环线,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全力推动革命老区变身发展“高地”。
“现在,每天至少接待5批游客。俺村干部原来都是庄稼汉,现在也不得不当起导游和党课老师了。”黑岩村党支部书记侯世红乐呵呵地说。
为实现村集体收益最大化,该村两委会提供“沉浸式”旅游体验,推出“红色黑岩”主题套餐,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探寻红色遗址、聆听革命党课、品尝忆苦思甜大锅饭、“我与党旗合个影”等系列活动,增强红色旅游的仪式感和感染力,增加旅游收入。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该村共接待游客52批次,集体经济越来越红火。
闲置资产变身发展“聚宝盆”
这两年,西村乡大南坡村的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工作屡屡被各大媒体报道,这个昔日的空心村缘何这么火?美学经济引领下,该村大力推进“一宅变四园”,即把空闲宅基地和废弃房屋“变废为宝”,改造成花园、果园、菜园、游园,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一步,建成餐厅、旅馆、酒馆。
如今,该村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队部被改造成“老村小馆”,凭借怀旧风吸引众多游客;荒废多年的供销社经国内驰名的碧山工销社精心打造,成了村内土特产品销售“旗舰店”;7间老旧民房被改造成山区风格的精品民宿,入住价格达每晚2000元,十一黄金周期间竟然一房难求。
眼看废弃宅基地和老旧房屋成了“聚宝盆”,外迁的村民纷纷“回流”,或是把宅基地转让给开发商,或是在驻村设计团队的指导下自行改造成餐馆或民宿,沉寂已久的小村子活力再现。
同样,西村乡金岭坡村废弃的学校被改造成精品民宿“云上院子”,成为焦作乃至北方民宿的标杆。
人居环境变成山区“金名片”
西村乡也曾“阔气”过。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依靠得天独厚的煤矿资源和石料资源,西村乡长期走在全县经济发展前列。
2016年,“北山治理”启动实施,西村乡粗犷型发展模式寿终正寝。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年轻村民纷纷迁出大山成了“市民”,留在山区的农民开始搞饲养,大大小小的饲养场令原本空气清新的美丽山区变得脏乱差。
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东风,西村乡采取“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模式,从浅山区2个行政村入手,大力推进户厕改造、污水治理,并积极争取县里支持,全乡35个行政村统一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实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大南坡、金岭坡还先后被确定为焦作市垃圾分类试点村。为推动饲养业规范发展,该乡出台“十不准”规定,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对全乡饲养户进行培训,拟定畜禽粪污清运及无害化处理实施标准,对自愿更新粪污处理设备的饲养户,给予资金补贴和技术指导,全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
现在,西村乡成了焦作市民口中的“天然氧吧”和“郊区游”的首选地,绿水青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