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咨询》第2期(总第153期) 2016年4月27日
近年来,深圳市南山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让市场高效配置資源的同时,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不越位、不缺位,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一、坚持实施大孵化器战略
目前,南山区拥有孵化器35个,孵化空间1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00多家,累计孵化出企业3000多家。近年来,南山区不断创新“大孵化器”服务举措。一是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由过去政府直接建立孵化器,发展为政府鼓励、扶持企业建设孵化器。全区35个孵化器中,市场主导的有19个。二是建设形态与功能丰富多样的孵化器,由过去的单纯提供孵化空间,转变为既提供空间,更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建设“3W创新咖啡屋”、“牛津创新谷”、“柴火创客空间”等草根创新孵化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机局面;三是加强孵化器协同合作,建立孵化器联盟,实现孵化器差异化发展;四是促进风险投资与科技孵化结合,已有18家“投资+孵化”模式的新型孵化机构;五是提升孵化器的产业孵化能力,在孵化器企业入驻时,加强产业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孵化行业领军企业,实现产业孵化,形成产业集群。
二、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
南山区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服务”方式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政府主导方面,以深圳市高新区服务中心和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政府部门下属的科技服务机构为抓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跨部门资源整合为途径,以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手段,全面支撑区域科技创新创业。南山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现有孵化基地16个,孵化面积11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200余家,可以提供园区拓展、公共平台服务、投融资服务、综合服务以及理论研究等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服务。
市场运作方面,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由市场配置资源。目前,全区共有56家非盈利性科技服务机构,涵盖科技事务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此外还有480家科技服务企业。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注重以科技企业的需求引导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由市场配置资源,以此实现多方共赢:科技企业获得服务,提升了创新能力和效果;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产生了收入和利润;对政府来说,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整合了科技创新资源,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实力,还产生了GDP和税收贡献。
专业服务方面,以科技服务模式和科技服务产品的创新为动力,以专业科技服务机构为新载体,结合区内广大科技企业科技创新各个发展阶段的需求,开发研发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科技咨询、科技中介、服务外包、科技金融等服务产品,其中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服务已形成南山品牌。
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着重加强促进知识产权运营和搭建知识产权平台服务,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和专利技术交易为抓手,帮助企业把专利和技术从“一纸证明”变现为发展的资本。通过建立“政府支持,引入专业担保机构,担保机构与银行捆绑”的模式,分散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吸引银行推出知识产权质押金融产品。项目实施以来,共有4家担保机构和17家银行参与,备案企业达100家,申请贷款51690万元,其中55家企业获得总额19350万元的贷款担保,32家企业获得12000万元的贷款资金。与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共同组建国家专利技术(深圳)展示交易中心,服务于专利技术转移与实施,为中小企业及非职业发明人搭建一个低成本、高诚信度的专利交易平台,加快专利技术产业化。目前,共完成专利技术交易353项,交易额4013.2万元。同时,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2014年,南山区设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案件互联网审理中心。南山法院是全省首批试点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基层法院之一,南山公安分局组建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案件处理队伍。
科技金融服务方面,采取孵化投资、风险补偿的方式,实现政府财政资金、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有机结合,初步建立起区域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解决区域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题。一是强化科技财政资金投资,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资。2000年至今,南山科技财政资金投资了32家初创企业,引导撬动了10倍以上的风险投资资金。二是推动科技融资贷款,打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政府财政资金通过征信担保、利息补贴、资金池垫付等方式,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解决征信难、利息成本高、放款周期长等难题。2008年至今,累计支持680余家科技企业获得36亿元银行贷款。三是搭建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创建项目路演中心,联合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机构,组织企业或团队进行项目路演,实现项目与资本的有效对接。实施“新三板促进行动”,组织券商、会计师、律师、银行等专业服务机构,为区内科技企业提供专业投融资服务,促进区内企业挂牌新三板。
三、多举措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南山区通过多种举措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一是综合整治。设立专项资金,对旧工业区、旧厂房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实现形态和业态上的双重升级。南山区有旧工业园区40个,总面积475万平方米,近年来完成整治、改造面积140万平方米。二是推动“工改工”。利用社会和企业资源,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鼓励企业将产业运营与地产开发相结合,推动旧工业园区“工改工”,兴建产业用房、研发用房和总部基地。三是提供“保障性产业用房”。利用政府手中的土地资源,向企业让利,提供“保障性产业用房”,并设置产业形态、营收规模、财税贡献等方面的“门槛”,引导科技创新型企业进驻。四是重点片区开发建设。通过土地出让、市区联动、成片开发方式,建设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前海深港合作区、后海总部基地等重点片区,升级改造高新园区北部片区,重点打造了军民融合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清华I-space等未来产业园区。同时,未雨绸缪、前瞻布局,力争在每一轮新的产业浪潮到来之际,都提前预留好足够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0年,可释放4000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新增4000亿元以上的GDP。
四、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多年来,南山坚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通过举办“创业之星”大赛,为初创人才和团队提供展示才能、技术、成果的舞台。“创业之星”大赛的评委全部为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人等专业投资人士,为创业人才、项目与资本对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截至2014年,“创业之星”大赛已连续举办七届,累积有122家创新企业、96支国内外初创团队获大赛奖励资助。促成各类合作项目2500多个,带动国内近百家主流投资机构投资项目150个,金额超15亿元。大疆科技创始人汪韬、绎立锐光CEO李屹正是通过参加“创业之星”大赛获奖,其创办的企业因得到投资而迅速发展,分别成为全球无人机和大尺寸激光显示器领域的领军企业。
实施“名企名校行”和“校企洽谈会”人才招聘计划,为企业招揽各种急需人才。区政府组织区内知名企业,每年两次赴国内知名高校洽谈。计划实施八年来,已有3000多家次企业从全国50多所知名高校招聘了2万多名应届毕业生。
打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支持机制,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实物租赁和货币补助两种形式,解决人才住房问题。2014年,安排货币补租资金1亿元,提供人才公寓6000多套,解决2万多名人才住房问题。打破外籍人员子女不能就读公办学校的规则,为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500多人。为高新技术企业高管及高级技术人员开通高端医疗绿色通道,开展高端健康诊疗服务1000多人次。
绿化、净化、美化城区环境,为人才创业、工作、生活提供舒适的环境。2014年,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7平方米。公园总数达108个,平均每万名常住人口就有一个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