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中焦作如何破解人才困境?——福建南平全链条优化人才生态的实践与启示
发布日期:2018-07-05 15:48 信息来源: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分享:

    完成单位:焦作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执 笔:郭莉莉 赵慧芳
    《决策资讯》2018年第2期 (总第163期)2018年6月19日

 

  2017年始,武汉、成都、西安、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纷纷推出“送户口、送房补、送钱”等一系列手段吸引“人才”落户,“人才大战”波及全国20多个城市,甚至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加入“抢人大战”。就我省来看,随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确定和大都市圈的建设,郑焦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两地技术、人才交流日益频繁,但同时,郑州对我市人才的虹吸效应也逐渐加强,机遇与危机并存,焦作如何破解人才困境,抢抓发展机遇,趁势而上,是我市人才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福建省南平市地处闽北山区,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9万人,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1632.5亿元。近年来,南平市打出了一套漂亮的人才政策“组合拳”,引得八方人才“孔雀东南飞”,有效破解了人才瓶颈,其优化人才生态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我市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南平全链条优化人才生态的主要做法
  2017年5月份,围绕“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南平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南平市人才工作的十条措施》及6份配套文件,贯通人才生态“引育留用”全链条,以更“实”的举措、更“活”的机制和更“优”的环境吸引人才聚集南平。一年来,随着各项人才政策落地见效,南平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1名(个),新建院士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载体30个,引进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313名,新增高技能人才3524名,人才“磁场效应”不断增强,人才红利初见成效。
  (一)打造源头活水,海纳百川“引”人才
  在南平,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南平从人才政策、人才投入、引才渠道、发展平台等入手,搭好人才创业“台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首先,坚持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实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制,即由市(县)党委书记担任第一组长,市(县)长担任组长,市(县)党委副书记担任常务副组长,市(县)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和分管副市(县)长担任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委组织部至少配备2名以上专职人员。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强化对县(市、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
  其次,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南平市把人才投入作为效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设立市人才专项资金,每年统筹资金不少于2亿元并保持年增长10%以上。成立市政府直属全资或合资的人才科技投资开发公司,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式搭建政府人才投入资金的融资平台。
  第三,搭建平台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南平市加强与省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众创空间运营商等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活动有机集合。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借鉴“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模式,引进高端人才。同时,将引资与引智有机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和管理团队,以达到引进一个项目、带来一批人才、培养一个团队的目的。
  第四,打造人才蓄水池。一是做好专业人才储备,按照福建省引进生政策,面向国内外著名大学选拔引进硕士、博士18名,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市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储备人才;二是加快基层急需专业事业人员的引进,面向国内普通高校招聘344名优秀毕业生到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三是做好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基础人才的储备,通过直接考核聘用、“面试+考核”和定向委培等方式引进储备人才,补足社会事业基础人才“短板”。
  (二)助力人才培养,多种途径“育”英才
  在唱好人才“引”字诀的基础上,南平市千方百计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底蕴。
  突出校企联合培养。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校企合作及联合办班、定向委培、设立企业冠名奖学金等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依托武夷学院、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南平技师学院等地方院校开展茶评师、茶艺师等地方特色人才培训,对接重点产业企业,开设“南纺专班”、“南铝专班”、“太阳电缆专班”,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
  推行现代“师带徒”培养模式。每年从市级以上优秀人才和技师以上技能人才、特色产业人才中遴选200名“带徒师傅”,对“带徒师傅”按照带徒数量1000元/人·年给予奖励。首批已遴选出18名“南平市技能大师”,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6家。
  改进人才培养评价方式。建立以赛代评、以赛促评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模式。2017年,武夷山市举办各类制茶能手大赛、斗茶赛和评茶赛等30余场次,评审授予各类评茶师、制茶师100余人,为人才提供展示精湛技艺、脱颖而出的舞台。
  (三)人尽其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较之物质奖励,人才更在乎的是机遇和未来的发展。南平市不拘一格用人才,为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上升空间,让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机制创新,专家如虎添翼。南平市做为科技特派员发源地,20年来不断探索,目前,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已从单一农业生产领域向农业全产业链转变,从仅仅服务三农向第二三产业延伸;科技特派员的选认对象也从本省向省外乃至境外拓展,探索出一种新型科技特派员跨界服务模式。浦城县荣华山合成革产业园,是全国七大合成革产业集控区之一,但因溶剂污染问题,园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陕西科技大学的马兴元教授团队借助科技特派员这一机制,联合上海竑穗新材料公司,先后和当地龙头企业锐信公司、瑞信新材料公司等合作,成功研发了以水性无溶剂技术为主的环保合成革生产系统,一举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溶剂污染问题。目前产业园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人尽其用,引进生各展所长。2012年,福建省针对领导班子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高素质年轻领导干部比例偏少的实际,实施了引进生工作。南平市利用引进生政策,面向北大、清华、人大、同济等国内外著名高校,选拔引进18名建筑、水利、交通、规划等紧缺急需专业硕士、博士,充实到规划、科技等相关部门任党政领导。张嘉明,清华博士,聘为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科技副主任兼延平新城建设指挥部产业发展部科技副部长;张华,同济博士,聘为市城乡规划局科技副局长兼延平新城建设指挥部规划建设部科技副部长;王扬,清华博士,聘为顺昌县政府科技副县长;王冲,清华博士,聘为市发改委科技副主任……这些引进生在南平成长成才,发挥所长,很多人对南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扎根南平。
  (四)优化人才“软环境”,以环境拴心“留”人
    “筑得良巢引凤来”。人才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发展环境尤为重要。围绕人才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南平市为各类优秀人才营造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旨在优化服务,确保人才在南平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创新创业。
  让人才放手创业。南平市出台《进一步激发本土人才干事创业活力二十条措施》,从改善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吸引人才返乡干事创业、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实施更加有效激励措施入手,进一步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实行统筹调剂事业编制、高中级职称岗位比例动态调整、拓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渠道、市管国有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投入单独核算等措施,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搭建一批创意园区、实验室、“虚拟研究院”、科技孵化器等科研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创业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的舞台。
  让人才放心安居。强化人才居家生活保障,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奖励60—120平方米的人才房或30—60万元购房奖励;对新到南平基层、企业就(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购房补助、租房补贴或人才公寓。并相应建立高层次人才子女入(转)学、随迁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制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让人才放飞梦想。健全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建立人才服务重点问题专项督查制度,对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创造过程中面临的关键共性难题,由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协调解决;加强人才服务窗口建设,推进重点科技园区、开发区设立人才服务窗口等,适应人才事业发展、追求梦想、实现价值的愿望,营造以事业愿景留人的良好环境。
  二、对我市人才工作的几点启示
  近几年,我市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优、人才区域专业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创新人才生态迫在眉睫。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生态”理念。目前各地在“抢人大战”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风向:一是重物质激励,轻所需所能。一些地方在制订人才政策时盲目攀比,不惜成本,不仅助长了部分人才的逐利行为,也给地方财政造成一定压力。二是只重视人才引进,不重视人才培养。忽视了对自有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对此,我市应引以为戒,在政策的制订和落实中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既要引进人才更要培养人才,既要利用政策抢人更要环境留人。树立“人才生态”理念,将人才政策化零为整,形成提纲挈领的指导性文件,从“引育留用”各环节着力,确保人才建设工作环环相扣,实现内部的有序良性运转和与外界的互动共生。
  (二)盘活“人才生态”关键要素。一是做好资金保障。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以政府投入引领社会资本投入。可参照南平做法,成立市政府直属全资或合资的人才科技投资开发公司,除依托公司搭建政府人才投入资金的融资平台,盘活国有资产注入公司,积极争取省人才专项经费支持,为人才科技项目提供投资和担保外,要利用平台,促进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社会资本和创新创业项目联姻,为项目引进人才提供充实的资金保障。二是发挥用人单位能动性。一方面通过奖补激发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积极性;另一方面,推动产业中重点企业带动,小微企业联合,建立产业招才引人的平台,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人才集聚。
  (三)聚焦产业专业需要。要让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就要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围绕我市十大产业集群、工业项目等,聚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人才,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等,聚焦“医、养、食、药、学、游”等方面人才,与国内外专业领域一流研发机构、企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甚至战略伙伴关系,共同进行技术研发、项目运营、人才交流和培养。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依托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工贸职业学院、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黄河交通学院等院校开设地方特色专业,开展特色产业技术技能鉴定和培训,实施“订单式”培养。
  (四)软环境与硬设施齐发力。“抢人”需注意两点:一是人才是“抢”不来的,而是“引”来的。二是“留人”比“抢人”更加重要。“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对于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来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便是成片的“梧桐林”。政府应围绕人才的“全生命周期”做好服务,比如子女教育、老人医疗、家属工作等,尽可能减少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迸发创新活力。要摒弃以感情与待遇留人的传统激励模式,采用职业生涯留人的新型管理策略,用施展本领的舞台、干事创业的氛围来弥补地区其他方面的不足。
    (五)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并重。在人才引进中,应做到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两条路径”同步走,把柔性引智,人才共享,作为当前我市高端人才引进的重要途径。柔性引进的人才,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方面,享受全职引进人才同等待遇,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提供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校来我市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扩大人才工作的辐射面,着力构建以省内为主、面向全国的人才合作开发网络,实现更大范围的高科技与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共享,特别是要“借脑”郑州。同时,要注重发挥本地高校的科研力量,通过实行产权、期权、股权激励制度,鼓励他们到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转化科技成果或创办科技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