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市在“四好农村路”创建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向40万人民上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1月7日,在焦作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暨“四好农村路”、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观摩推进会上,孟州市被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2020年度‘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一等奖”。
今年以来,孟州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作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切入点,在成功创建河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的基础上,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抢抓机遇,勇当先行,实现了由量的扩充向质的提高转变。
一是认真查漏补缺,完成创建任务。
截至目前,总投资1.08亿元,已全部完成年度创建任务。在道路整治方面,完成整修路肩边坡总计401公里,占全年总任务的100%。累计处治路面病害3600余平方米,路面灌缝5.1万余米,填土25.08万余立方米,开挖边沟89.95公里,整治村内排水沟81.67公里。在道路绿化方面,累计植树12.18万余株,折合约1098亩。累计修剪草坪10万余平方米,播撒狗牙根7600余平方米,种植欧石竹6000余株,补植白蜡750株,国槐209株,栽植鸢尾2640余平方米,补植爬墙虎640余株。在路域环境整治方面,累计完成194.92公里,共拆除违建6755平方米,墙体美化7900平方米。在道路提升方面,完成孟石线岩山至源沟段2.58公里,北黄线改建14公里,乡道下王线大修1公里。在游园节点微景观建设方面,先后完成西岭守望、河之阳和城伯镇东武章、南庄镇司庄、化工镇党建主题公园等多个游园节点建设。
孟州市在“四好农村路”创建工作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行“4321”工作法,有效促进了创建工作顺利推进。“4321”工作法,即:坚持四个注重结合,强化三级督导机制,采取两项激励办法,建立一支服务队伍。
坚持四个注重结合。注重与沿线各乡(镇)街道相关村的环境相融合,打造体现自然风貌与人文特色的休闲文化路;注重与产业发展、扶贫助困相融合,打造带动发展的产业致富路;注重与沿线的景点相融合,打造旅游景观路;注重与基层党建相融合,增添党建标识,打造党建示范路。
强化三级督导机制。一是主要领导督导。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卢和平和市长吕沛亲自挂帅,多次深入一线调研规划,督导进度。二是分管领导督导。市政协党组书记、政协主席郑小标、副市长庞国平经常到创建现场调研督导,了解创建进展情况,解决实际困难。三是主管部门督导。由市委督查办牵头,在交通运输系统抽调科级领导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组成4个督导小组,进行技术督导,严把工程质量关,并及时掌握各乡(镇)街道的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采取两项激励办法。一是建立日常考核评比机制,采取“一周一督导、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观摩一评比、一年一表彰”的督查机制,采取“红黑榜”考核办法,通过电视媒体、微信工作群及时对各单位的创建情况进行公示、监督和评价。对在创建工作中行动迅速、效果明显的乡(镇)、街道及相关单位进行表彰,并给予重奖,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或连续两次排名最后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予以责任追究。二是建立奖补机制。根据焦作市“四好农村路”设星定级意见的要求,制定《孟州市“四好农村路”(县乡道)设星定级创建标准》,对达标星级路段进行奖补。结合平时督查、考核、评比结果,对行动快、标准高、效果好的单位进行奖补,以调动各单位的创建积极性,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取得实效。
建立一支服务队伍。抽调相关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指导组,根据工作安排和时间节点要求,做好各乡(镇)街道的“四好农村路”创建技术具体指导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按时间节点和技术标准圆满完成。
三是突出孟州特色,彰显创建成效。
助力脱贫攻坚。孟州市根据贫困村分布状况,投资780万元,加大坡掌、岩山等贫困村道路改建力度,确保群众出行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同时,在农村公路沿线建立种植和加工业等扶贫基地60余个,吸纳贫困群众5000余人次就业,人均月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返贫率为0。截至2019年11月底,24个行政村全部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助力全域旅游。孟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红色老区文化和绿色自然风光,培育了岩山、禹寺、干沟桥等红色教育基地和顺涧湖、古周城、黄河湿地等旅游景点。该市在“四好农村路”创建中,将两种资源有机结合,连点成线,缀珠成链,形成南北贯穿、东西通达的旅游环线,发展全域乡村游、休闲游、红色游等。
助力乡村振兴。将沿黄乡镇、街道的主要道路连接起来,适度开发黄河湿地、黄河大堤零公里碑、万亩韭菜基地等旅游景点,形成“黄河风光路”;打通阻碍西部岭区群众出行的获孟线、孟石线,规划发展鲜桃、葡萄、软籽石榴等水果种植,形成“田园果岭路”;连接化工、南庄、城伯等粮食生产基地,培育华兴酒精、杂粮先生、掌柜食品等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现代农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