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手足口病
1.手足口病是一种什么病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2008年开始纳入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孩子发病为最多。全年都会发生,4-7月份为发病高峰,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是易感儿童聚集场所,极易发生手足口病集聚性病例和暴发疫情。由于手足口病主要危害的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而倍受广大孩子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2.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染的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该病的传染源。可通过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儿童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玩具、餐具、奶瓶、门把、床上用品等,以及流行季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时间过长、接触患病儿童、个人卫生较差等,极易被感染而得病。
学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是主要易感人群。
3.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和危害
(1)普通病例的表现
n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
起病急,先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n发热1~2天后,患儿口腔出现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同时手掌和足底皮肤也可出现斑丘疹或疱疹,也可见于臀部、膝盖皮肤。皮疹不痒、不疼、不结痂、不结疤。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发热、皮疹和口腔溃疡一般在一周内不经治疗也可痊愈。
(2)重症病例的表现和早期识别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这些重症病例多由EV71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和心率增快,出冷汗,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及血糖升高等,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病儿、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出现这些症状和体征时,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基层医疗机构发现重症患儿,会及时按规定转诊程序将患儿转院至当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定点救治医院。
4.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后怎么办
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为普通病例,症状轻微,只需对症治疗,病程在一周左右,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并发肺水肿、肺出血、心肺衰竭等,病死率很高,需要早期识别,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救治措施,只要及早积极救治,多数重症患儿是有望康复的。
如果你的孩子患病后,经医生诊断为普通病例,可以遵照医嘱进行居家隔离治疗,孩子居家隔离治疗期间你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1)患儿要留着家中,不要外出,不得上托儿所或幼儿园,避免与其他没有患病儿童接触。隔离期限自明确患儿诊断回家治疗之日开始,至痊愈(主要症状消失,退热,斑疹消退或疱疹结痂)后7天。
(2)患儿用过的玩具、碗筷和其它用品要彻底消毒。一般使用煮沸消毒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浸泡,不宜煮沸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太阳下暴晒。还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对厕所消毒。
(3)家长在接触患儿前、给患儿换尿布和处理粪便后要注意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室内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预防孩子继发感染。
(5)休息与饮食:患儿发病一周内应多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溃疡时可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的食物。
(6)口腔溃疡和皮疹护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每次餐后用温开水漱口,口腔溃疡时可选用冰硼散或鱼肝油涂抹,减轻疼痛。患儿皮疹较多时,患儿的衣服、被褥要清洁、柔软、宽松。要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如果疱疹破裂,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涂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碘伏)。
(7)发热的处理:患儿体温在38.5℃以下,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孩子多喝温开水。超过38.5℃时,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服用退烧药。
(8)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发现孩子有高热、头痛、呕吐、肢体抖动、面色苍白、出冷汗、哭闹不安或嗜睡时,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5.怎么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疫苗来预防,要预防孩子感染手足口病,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不仅给孩子洗,大人也要勤洗手,防止把病毒带回家中。
(2)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最好煮沸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3)不要让孩子接触患病儿童,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5)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部位,要按规定加强晨检和全日健康观察,一旦发现幼儿有发烧和手、足皮疹及口腔疱疹者,要立即与其他孩子分开,并通知其家长带领子女到医院就诊。同时,要做好卫生消毒、饮食卫生和教室、寝室的通风。
二、狂犬病
1.狂犬病是一种什么病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又因其特有的典型恐水症状,也称为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人一旦发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病死率高达100%,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狂犬病在我国属于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2.狂犬病是怎样传染的
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人,或舔了人的粘膜及破损的皮肤都可能导致狂犬病病毒的传播。但病毒不能通过完整的皮肤侵入机体。狗和猫是最常见的传播动物,我国的狂犬病例绝大部分为感染狂犬病毒的狗和猫引起,尤以狗最多。
乌龟和蛇等冷血动物不会传播狂犬病,也没有发现鸡和鸟传播狂犬病的报道。
狂犬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侵入人体后,在伤口局部可短暂停留或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病毒沿末梢神经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病毒在脑部大量复制后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扩展,侵入神经支配的各器官组织。由于重要神经组织受到损害,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并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
3.人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多长
人从被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狂犬病病毒到发病的时间被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伤口的严重程度及其距头面部的远近、感染病毒的数量和病毒的毒力等。总的来说,和其它很多传染病相比,狂犬病的潜伏期相对较长,长可达数月,但也可短为数天。从我国现有的狂犬病病例来看,大多数病例的潜伏期为半年以内,一般为半个月至三个月。超过一年发病的不到1%。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最长潜伏期是6年。
4.人狂犬病的症状和危害
狂犬病毒是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病人一般在出现临床症状后两周之内死亡。
典型的狂犬病患者发病后出现约1~3天的前驱期非特异症状,患者现有发热、头痛、不想吃东西。有的会有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倦怠无力,类似感冒。早期唯一的特异症状是约有40%~80%的病人在伤口附近出现烧灼,麻木,针刺、瘙痒等异常感觉。
病人随后进入高度兴奋状态,此时患者神志清楚,极度恐惧不安,怕风、恐水,呼吸困难、胸痛、多汗、流涎等,尤其对水非常害怕,见到水,甚至听见水声也可引起喉头痉挛。有的病人对光、噪音和感觉刺激格外敏感,出现肌张力增高和面部肌肉痉挛。
兴奋期持续1~3天后,痉挛抽搐逐渐停止,患者出现各种迟缓性瘫痪症状,以肢体软瘫较多见,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死于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
狂犬病发病的整个病程,一般都在6天以内,超过10天的极少见。死亡率100%,发病后没有人可以幸免。
5.被狗咬伤了如何预防处置
人被疯狗或不能确定健康的狗、猫咬伤、抓伤、舔舐粘膜都可能感染狂犬病毒,这就是狂犬病暴露。狂犬病暴露后只要在伤后尽早开始规范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包括正确处理伤口, 正确接种合格的狂犬病疫苗,视情况结合使用抗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就可以100%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根据原卫生部制定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疾控部门提醒公众:一旦被犬(猫)咬伤后,切不可有侥幸麻痹思想,人被犬、猫等宿主动物咬、抓伤后,凡不能确定伤人动物为健康动物的,应立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要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彻底冲洗后用2~3%碘伏(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并立即到当地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由医生确定暴露分级,结合既往免疫情况对伤口进行处理和免疫接种。对Ⅱ级暴露者,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要及时到就近的狂犬病暴露处置门诊进行暴露后预防处置。
6.狂犬病的预防控制
预防人狂犬病关键在于清除传染源,必须控制动物间狂犬病特别是犬的狂犬病。广大犬主是预防控制狂犬病的重要责任人,要依法养犬、文明养犬、科学养犬,积极依法、主动登记注册,主动给犬免疫。
所有的犬、猫应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并做到不散养犬或猫。若宠物随意流浪,其染上狂犬病的风险就更高。因此,犬在户外时,主人要始终在旁监控。
此外,特别提醒学校和家长要教育儿童,不要随意招惹犬只,被犬、猫咬伤后要及时向家长或老师报告,以便及时进行伤口处理和疫苗接种。
三、人感染禽流感
1.人感染禽流感是一种什么病?
禽流行性感冒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禽类,少数或偶可感染哺乳类动物,甚至人,其中部分病毒亚型如H5N1、H7N9等可引起人较严重的症状,病死率较高。人感染禽流感病毒以后发病就称为人禽流感 。
2013年,我国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截至目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绝大数呈散发状,尚未发现有效人传人的证据。
2.禽流感是怎样传染的?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由于我国城乡活禽市场交易普遍存在等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专家分析认为,不能排除我国内地继续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散发病例的可能性。
H7N9禽流感病毒的具体传播途径可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至人;不排除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和火鸡的致病性的不同,分为高、中、低/非致病性三级。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结构等特点,一般感染禽类,当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发生基因重配,致使结构发生改变,获得感染人的能力,才可能造成人感染禽流感疾病的发生。至今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7N1、H7N2、H7N3、H7N7、H9N2和H7N9亚型。其中,高致病性H5N1亚型和2013年3月在人体上首次发现的新禽流感H7N9亚型尤为引人关注,不仅造成了人类的伤亡,同时重创了家禽养殖业。
H7N9禽流感病人是通过直接接触禽类或其排泄物污染的物品、环境而感染。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仍处于散发状态,虽然出现了个别家庭聚集病例,但目前,未发现该病毒具有持续的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
3、人是如何感染禽流感病毒的?
现认为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还可以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还可以直接接触病人而感染,但这种感染目前还属于偶发。
4、人禽流感病毒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吗?谁更可能感染?
大部分病例均为散发,有个别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但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高危人群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6、公众如何预防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
一要改变禽类消费习惯,购买冰鲜禽类产品和食用烧熟煮透的禽类产品,不要携带活禽上路;二要做到家庭内不饲养禽鸟,不与各类禽鸟密切接触,外出旅游也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禽鸟或进入野禽栖息地;三要远离活禽饲养、交易、加工场所,不与禽鸟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接触;四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要及时就医。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勤洗手,常通风,喝开水,吃熟食,不接触禽类,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
7、人感染H7N9禽流感后该如何及时得到诊断?
如果有禽类接触史,有高烧、全身不适等流感样症状,应戴上口罩尽早到就近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切记要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出旅游或与禽类接触史。
四、细菌性痢疾
1.菌痢是一种什么病?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简称菌痢,是我市最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夏秋季容易发生,在流行季节,学校、幼托机构及工地等集体用餐单位,易引起暴发流行。
2.菌痢是如何传染的?
痢疾病人和带菌者是该病的传染源。病菌从粪便中排出人体后,污染饮用水、食品、食具和手,经口再传染另一个人,只要吃进很少量的痢疾杆菌就会得病。菌痢可经水、食物、苍蝇和接触而传播。男女老少都会得病,以2岁以下幼儿发病最多。菌痢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高峰,因夏秋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多,细菌易繁殖、食品易变质,苍蝇多,人们喜欢喝生冷瓜果、饮料和食物,易出现胃肠功能失调,所以人们易得病。
3.菌痢的症状和危害 ?
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几小时至几天就可引起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有压痛。拉肚子次数多而量不多,常解不出大便,典型大便为脓血便,即带鲜血、血丝的黏液状大便,每日排便三次以上。中毒性菌痢发病急、高热、呈现全身中毒症状,出现精神萎靡、面色灰白、惊厥、四肢冰凉等,但腹痛腹泻轻,如果治疗不当可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多见于2~7岁儿童。
4.如何预防菌痢
预防菌痢、腹泻等肠道传染病,主要靠做好自我保护,防止病从口入。做到不喝生水、不吃腐烂变质食品,生吃蔬菜瓜果要洗烫干净或削皮,不吃未经加热的隔餐饭菜,饭前便后洗手,不购买街边无证牌摊点的食品。家中食具要清洗消毒,食物生熟分开,防蝇灭蝇。注意婴幼儿的喂养卫生。吐泻病人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的腹泻病门诊诊治,病人的用品、污染过的地方要严格消毒。
对饮食行业、食品摊贩要加强卫生管理。对从业人员要定期粪检,发现轻型病例及带菌者要隔离治疗,暂时调离从业岗位。
得了乙脑如何诊治
目前还没有治疗乙脑的特效疗法。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处理的办法,主要治疗包括降温、止痉及防治脑水肿等。虽然乙脑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早诊断、早治疗。乙脑病例中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通过治疗都能顺利完全康复。
广大儿童家长要注意,乙脑患儿常在较短时间内病情迅速加重,如果延误诊治,很可能危及孩子生命。7-9月份,孩子一旦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要及时到县级以上医院诊治,并且应听从医生的安排,积极配合做好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如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不要因疼爱孩子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所有病例,即使病初病情不重者,也应住院隔离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和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治疗。重点是做好极期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的抢救和护理,以降低病死率。轻者可喂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半流食,其他病例应静脉补充营养及水分。恢复期病人虽神志尚不清楚,但抽搐已不发生,可经鼻饲管补充营养。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应经常翻身,改变体位。为恢复肢体活动,应每日数次按摩和被动活动。有语言和智力障碍时,应反复启发诱导,锻炼其记忆力及说话的能力。
五、乙脑防治
一、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关键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1.免疫接种:接种乙脑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对乙脑病毒的免疫力,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接种对象是流行区的儿童及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敏感人群。目前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为了确保疫苗接种效果,接种时间应在流行季节前1-3个月完成。儿童经初次基础免疫后应按规定加强免疫。
2.灭蚊防蚊: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农村重点是消灭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蚊虫。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用蚊帐、驱蚊剂等,不提倡露宿。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
二、得了乙脑如何诊治?
目前还没有治疗乙脑的特效疗法。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处理的办法,主要治疗包括降温、止痉及防治脑水肿等。虽然乙脑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但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早诊断、早治疗。乙脑病例中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通过治疗都能顺利完全康复。
广大儿童家长要注意,乙脑患儿常在较短时间内病情迅速加重,如果延误诊治,很可能危及孩子生命。7-9月份,孩子一旦被蚊虫叮咬后出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要及时到县级以上医院诊治,并且应听从医生的安排,积极配合做好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如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等,不要因疼爱孩子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所有病例,即使病初病情不重者,也应住院隔离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和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治疗。重点是做好极期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的抢救和护理,以降低病死率。轻者可喂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半流食,其他病例应静脉补充营养及水分。恢复期病人虽神志尚不清楚,但抽搐已不发生,可经鼻饲管补充营养。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应经常翻身,改变体位。为恢复肢体活动,应每日数次按摩和被动活动。有语言和智力障碍时,应反复启发诱导,锻炼其记忆力及说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