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知识
地方病是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不利于人们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疾病的总称。焦作市是河南省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市之一,重点地方病有碘缺乏病和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2017年水碘普查发现全市41个水源性高碘村,这是我市首次发现水源性高碘地区,水源性高碘危害成为我市地方病防治新的病种。我市全市范围为碘缺乏病流行区,示范区、修武县、博爱县、武陟县、温县、沁阳市、孟州市等7个县(市、区)的587个自然村有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示范区、修武县、武陟县、孟州市部分行政村有水源性高碘危害流行。
一、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的机体碘摄入不足而引起的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影响智力发育的有关疾病的总称。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单纯性聋哑、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
碘缺乏是生活在缺碘环境中的人,长期得不到足够的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减少,引起一系列损伤的状态。严重碘缺乏会得“大脖子病”。在医学上叫地方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大可引起吞咽困难、气促、声音嘶哑、精神不振。也可演变为甲状腺肿瘤,病人十分痛苦,甚至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孕妇缺碘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而且容易造成死胎、自然流产和早产。缺碘的胎儿特别容易受碘缺乏的危害,不仅会造成先天畸形、单纯性聋哑,更重要的是引起不可恢复的大脑发育损害,重者呆傻、矮小、聋哑、瘫痪,轻者智力低下,影响学习。
地方性甲状腺肿病是碘缺乏病区最常见的主要病症之一。得了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初期轻度病人除脖根逐渐变粗外,一般没有什么特殊不适的感觉。但时间一长,随着病情的发展,由于肿大的甲状腺压迫了周围器官,或者在甲状腺内形成了大小不等、质地软硬不均的结节,病人就会感到憋气,呼吸不通畅,特别是在劳动和做各种运动时,会产生心慌、气短等症状,并出现一定程度的体力减退。
“克汀病”这一名词,有人曾用来形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发现的身材矮小、聋哑和智力低下的病人的。克汀病基本临床特点是“呆、小、傻”。
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吃加碘盐和服碘油,以吃加碘盐为主,服碘油为辅,近年来随着加碘盐的普及,碘油有逐渐萎缩的趋势。因此目前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指吃加碘盐而言,即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性干预措施。碘缺乏病虽然危害严重,但是能通过食用碘盐这一简单、安全、有效而经济的补碘措施来预防。食盐加碘,是各种补碘办法中最好的方法,它不仅安全、有效、经济和容易推广,又符合微量、长期及生活化的要求。
缺碘可以引起很多疾病,但并不是吃的碘越多就越好。因此,一方面要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碘,以预防碘缺乏病的发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掌握好补碘的量,不可盲目过多的补碘,以防止摄入碘过多,诱发高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
购买食盐应该注意是否有碘盐标志。家庭应购买密封的小包装碘盐,应随吃随买。不要购买非碘盐。使用碘盐时应尽量避免碘受热而挥发。最好在汤、菜或饮食即将做好,或已经做好后再添加调味的碘盐;避免用碘盐爆锅、长炖和久煮。
生活在高碘地区的居民,他们每天从高碘食物和高碘饮用水中已经得到了较高剂量的碘,有可能引起高碘性甲状腺肿,因此这部分人不宜食用碘盐。在《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已明确规定,“因治疗疾病,不宜食用碘盐的,应当凭当地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出具证明,到当地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指定的单位购买非碘盐。”因此,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炎患者等极少数人不宜食用碘盐。
二、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它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使体内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中毒,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大陆分布广泛,除上海市、海南省外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区。
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斑牙表现为牙齿表面失去光泽、出现粉笔样白色、黄色或棕色,严重者出现缺损。氟骨症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僵硬、变形,丧失劳动能力乃至瘫痪。按照氟进入人体的介质来源不同将病区划分饮水型、燃煤污染型、饮砖茶型3种类型。我市流行的是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
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是改换低氟水源,如打低氟井、引江河湖泊等低氟水源,干旱缺水地区可窖水或屋檐集水。在无低氟水源的病区,可选用氯化铝、羟基磷灰石、骨炭等除氟剂除氟,分为在集中式供水过程中或家用降氟罐中使用,以达到降氟效果,在集中供水除氟过程中也可用电渗析等物理降氟方法。
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靠预防。减少机体对氟的摄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强机体抵抗力。
三、水源性高碘危害
水源性高碘地区,指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长期通过饮水摄入明显超过人体生理需要量的碘,但还不足以引起高碘甲状腺肿流行的地区。
在水源性高碘问题严重的地区,居民饮用碘含量过高的水,严重时可能导致高碘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发病率增加。
预防水源性高碘危害的主要措施是食用无碘盐、停止或减少含碘食物或含碘保健品的摄入。改水或饮水除碘,以减少碘的摄入。
输入性疟疾防治知识
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三大疾病之一,是一种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目前主要发生在非洲、东南亚等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2010年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消除疟疾。
疟疾按疟原虫类型不同,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及卵形疟。主要症状有发冷、发热、出汗、全身酸痛,有时还伴有呕吐、腹泻、咳嗽等。
焦作市是历史上疟疾严重流行的地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防治,目前,已经没有本地病例发生,在2017年顺利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考核,但是通过消除疟疾考核绝不是疟疾防控工作的终结,随着改革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每年到非洲、东南亚等高疟区从事经贸、援助、劳务和旅游的人员逐年增多,输入性疟疾发病数明显增加,输入性疟疾的防治与管理是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面临的最大挑战。
输入性疟疾中70%以上为恶性疟。恶性疟是4种疟疾类型中最为凶险的一种,一般来说潜伏期大约为1-2周天,发作周期为36-48小时,有时发作无规律可持续高热。若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重症病例,可出现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因此,提醒从国外疟疾高发区回国者,请主动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村卫生室、乡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如出现发冷、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到乡级以上医疗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医检查。治疗疟疾专用药品免费。
如何预防疟疾?要外出应先到当地疾控中心咨询,了解将要去的地方是否为疟疾流行区。如果是流行区,应掌握疟疾防治知识,提高自身防病能力。在疟疾流行区居住期间,务必使用蚊帐防蚊或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驱杀蚊虫,以防蚊虫叮咬感染疟疾。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带菌的羊、牛、猪等家畜。人接触患病的牲畜或畜产品后,布氏菌会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进入人体,使人感染患病。
人感染布病的主要途径?
①在接牛、羊羔生产过程中徒手接羔,过后又不洗手就吸烟或吃东西;②在屠宰、剥皮、挤奶、剪毛、处理圈舍粪便过程中,不注意防护;③食用病畜的鲜奶、酸奶或未完全煮熟的病畜肉,或未消毒的病畜乳制成的奶制品、或食用流产的胎羔;④在人住的房舍内接生病畜的犊羔;⑤病畜的皮毛,如果不进行消毒或无害化处理,从事皮毛加工的工作人员也会感染布病。
感染布病主要症状?
如果人感染上布氏菌,经1-3周,短者3天,长者可达数月,甚至一年,人就会发病,主要表现为长期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痛、神经痛以及淋巴结、肝、脾肿大、睾丸肿大等症状和体征,严重的可造成终身丧失劳动能力。牲畜患病后可导致大量母畜不孕、流产、死产,生产不健康幼畜,污染周围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
如何预防?
①从事饲养、屠宰、兽医、畜产品收购、运输及加工人员,根据工作性质,选用工作服、口罩、胶鞋、各种手套,工作后用消毒水洗手。
②屠宰时不用口叼刀子,不直接用嘴吹气,不吃半生不熟的肉,不喝生奶,接触皮毛时不吸烟,工作后要洗手。畜圈要定期消毒,购进家畜要检疫和免疫,发现病人早报告,早治疗,治疗要正规、全程、联合用药。
③病畜、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用品,应用10%漂白粉或5%来苏液消毒。病畜污染和流产胎羔需消毒深埋1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