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粮油是人们的主食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老百姓过日子,有句俗话说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中有两件即米油就是今天我们要说道的。粮油是老百姓最离不开的东西,有关粮油的事也是政府最关注的、最大的事。今天,我们十分高兴地邀请到了市粮食局副局长双占侠同志,就粮食局近期的主要工作、粮油储备、粮油保管知识、科学储粮等方面的内容与大家进行交流。双局长,您好!
双局长:主持人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1.主持人:我们粮食局今年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双局长:根据中央、国家局、省局关于今年粮食工作的精神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今年我们研究确定的工作思路是:“外抓执法树形象,内抓管理促和谐”,做到“三个确保、四个推进、五个加强”,确保今年工作取得新成效。“三个确保”,即:确保国家有关粮食购销政策执行到位,确保各类储粮安全,确保军粮供应。“四个推进”,即: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推进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改制,推进粮油产业化经营,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五个加强”,即,加强粮食收购行政许可工作,加强粮食执法检查工作,加强粮油质量检测工作,加强社会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加强全市粮食应急保障工作。
2.主持人:从去年开始,粮食价格一直上涨,上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粮食部门怎么看待粮食上涨这个问题?
双局长:目前粮食价格虽然上涨较快一点,但与肉、蛋、奶、蔬菜等其他商品相比较,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涨幅相对较小。目前的粮价上涨是恢复性上涨,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相比较,粮价上涨幅度也是较低的。所以,我们认为,目前粮食价格与其他农产品相比,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相比,与工业消费品相比,仍处于价格低谷,不提高必然造成谷贱伤农。
目前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种粮成本的拉动;二是国际粮价上涨的拉动。国际粮价上涨主要是一些粮食主产国粮食减产,生物能源生产导致需求增加;三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可以说,目前的粮食价格正在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价位上运行,是正常的、合理的。过低了,必然谷贱伤农,种粮农民不愿种粮,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过高了,城镇低收入群体将承受不了。所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在有力地调控着粮食市场价格:一是采取各种惠农措施,增加直补和各种补贴,刺激粮食生产,扩大供给;二是采取最低价敞开收购政策,防止谷贱伤农;三是在各大粮食批发市场有节奏地拍卖最低收购价粮食,稳定小麦原粮价格;四是停止增加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能源项目;五是限制粮食出口数量。可以说,目前的粮食价格水平,正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结果。这种粮食价格的宏观调控是非常成功的。
3.主持人:双局长,你刚才为我们大家分析了粮食上涨的原因,那么今年我市夏粮收购的情况怎么样,明年国家在夏粮收购方面又有什么新政策?
双局长:2010年是国家实行小麦最低价收购的第五个年头。也是收购形势最为复杂、市场走势最难把握的一年。尤其是夏收前后,气候异常、收购主体多元、价格波动,出现了一些难以预料和左右的新情况、新问题。粮食部门密切关注小麦价格走势,即时摸清周边地区小麦收购价格等情况,适时召开收购工作分析会,干预收购市场、协调收购秩序、引导收购价格、规范收购行为,做到了“三不收”即:“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小麦不收、背离收购预案的小麦不收、偏离市场价格的小麦不收”。确保了我市粮食企业在执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上态度坚决,步调一致,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在夏收形势异常复杂的不利局面下,通过共同努力,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收购任务。今年全市共收购小麦 6.24亿公斤,完成目标的168.42%。其中按最低收购价收购 3.56亿公斤。在收购的最低收购价小麦中,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的共收购2.46亿公斤,占总收购数量的69.1%,充分发挥了粮食主渠道作用。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2011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2011年生产的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每百斤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希望广大农民朋友积极管好地,种好粮,争取明年增产增收。
4.主持人:《食品安全法》已从去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就我们粮食部门来说,是如何加强粮油质量检测工作,以确保粮油质量安全的?
双局长: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健康,而且关系到民族的素质与兴衰,是重要的公共安全问题。粮食工作一头连着农田,一头连着餐桌。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在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与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食品不安全的风险源不断增加,尤其是现代生产对化学投入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污染物不断增多,都使食品不安全风险上升。再加上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有限性,一旦出现不客观不全面的舆论和传言,就会加剧人们对食品不安全的恐慌。粮食质量检测部门肩负着食品安全的重要职责。9月26日,焦作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正式挂牌成立,我们将以国家级监测站挂牌为契机,进一步改善检验设施条件,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人员技术水平,逐步开展社会化服务,督促县级粮食质量监测机构上档升级。并切实从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重视粮食质量工作,把好饮食关,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让政府满意,使百姓放心。同时,进一步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定期对储备粮、临时储备粮、商品粮以及辖区大型超市和粮油市场的粮油进行检测,通过报纸等媒体定期向社会发布检测结果,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市场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5.主持人:在工作、生活中,经常听到粮油储备,那么什么是粮油储备,国家为什么要建立粮油储备,粮油储备又是如何设立的?
双局长:粮油储备自古就有,这是因为粮食和植物油料具有生产上的季节性和消费上的日常性的特点,加上粮油的生产受气候影响大,时常遇上灾年减产,当年产的粮油不够当年的消费,因此,就要在丰收年景储存一些粮油,在遇上荒年时弥补消费,这叫以丰补歉。解决生产与消费时间差为主的粮油储备,我们称之为粮油常规储备,或叫日常储备,一般以家庭与粮油经销商储备为主。而跨年际的粮油储备,我们称之为粮油战略储备,是国家和社会预备以丰补歉和应付不时之需用的,在粮油流通实行市场经济机制的情况下,还有调节粮油市场、平抑粮油价格、调整粮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作用。这种粮油储备以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的储备为主。
现在我们国家粮油储备体系中有四种粮油储备。一是国家的粮油储备,是中央人民政府建立与掌控的国家战略储备,叫国家粮油储备,简称国储粮。总量保持在全国全年消费量10%左右。二是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和掌控的粮油储备,叫地方粮油储备,分级叫做省储粮、市储粮、县储粮。综合起来其总量要保持在全区域全年消费量的15%——30%左右,主产粮区少一些,非主产粮区多一些。三是各种粮油经营体周转的粮油库存,其量是变动的,一般是全年消费量的20%——40%左右,随着市场供需变化而不同,收购季节多一些,其他季节少一些。四是粮农自存的口粮、备荒粮、种子粮、饲料粮以及待机销售的商品粮油。其量要占全年全国消费量的25%——40%左右。
6.主持人:现在粮油放开经营后,国家是怎样来确保我们有粮吃的?
双局长: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粮油的消费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98年国家实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粮油的生产和消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改过去的统购统销模式,全面放开了粮油的经营。为了保证粮油经营市场化后粮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供应不出现问题、生产与消费大体平衡,也就是确保大家有粮吃,一是建立粮油的储备制度,调控市场、平抑粮价;二是完善大宗粮油批发市场体系,畅通粮油流通渠道,繁荣市场;三是稳定粮油的生产。为鼓励粮油生产,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粮油的生产实行免税并实行“以工补农”政策,对粮农种粮进行补贴。确保生产粮油的农民有钱赚,有生产粮油的积极性。同时切实保护粮油生产的耕地面积,划了18亿亩的红线。下大力气发展粮油生产的科学技术,提高粮油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由于以上三条措施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粮油放开经营这多年,我国的粮油生产与消费一直比较稳定,确保了全国人人有饭吃。
7.主持人:我们农民自已家里储点粮食爱生虫长霉,老鼠也糟蹋,损失很大。请问农户怎样保管粮食才能不生虫长霉不遭老鼠害?
双局长:农民自家存点粮食不容易,缺专用设备,又缺技术,的确损失不小。据专家们的调查测算,我国农户自己存粮每年的损失都在10%以上,这个量相当于全国1.8亿亩的年产量。农户储粮的损失每减少1%,就相当于增产2%,减少5%,就相当于增产10%。这是不需农田的粮食生产,可以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还可减少碳排放,意义重大。政府和储粮部门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下面我向听众朋友们介绍一下农户安全储粮的基本知识。农家一般只储原粮,莫储或少储加工后的粮食。防鼠的措施就是要将粮食用坚硬的能够密闭的容器盛装,让老鼠咬不动,也钻不进粮食中去,让它无法为害粮食,可以有效地防鼠。防虫防霉就要复杂一些。储存前先把粮食晒干,晒干了的粮食一般硬度大一些,流动时发出的响声要大一些,用手搓时感到涩滞的感觉就大一些。尽量清除杂质和灰尘。将粮食储于容器中后,一是要用塑料薄膜从容器外密闭起来,防止外面的湿气串到粮食中去。二是购一些防虫剂拌到粮食中去,防止生虫。如果粮食在储存前就生了虫,或者储存一段时间后生了虫,就把装粮的容器和粮食都放在太阳地里晒,把虫子从粮食中和装粮的容器里赶走。晒粮时,小麦、玉米及杂粮,太阳越大越好,可以多晒一些时间。农家防虫防霉,还可以把干花椒叶子或干花椒拌入粮食中。三是储存的粮食要经常查看,每半个月要查看一次,一旦有问题,也好及时处理,以免出现较大的损失。四是家里储粮最好是新粮,储粮储存时间最好不超过一年半,经常轮换储新粮。
8.主持人:现在米面和其他粮油食品中老喜欢加一些东西,我们老觉得这些食品是中看不中吃,同时也担心老吃这些粮食会得病,我们的担心对吗?
双局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吃的方面,不仅讲究吃饱,而且还讲究吃好,即吃口味,吃花色,吃样式。有的食品需要存放较长的时间,有的食品需要添加各种颜色,有的食品需要做成各种形状,有的要用特殊的加工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改善烹饪方法外,主要的就是通过使用各种“食品添加剂” 的方法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的品质与风味,这就是你说的在食品中加了一些东西。“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它不仅能弥补加工食品的缺陷,满足不同消费者对食品色、香、味的需求,增加食品的花色品种,从而增加消费者的可选择性,防止偏食引起的营养缺乏;还能延长食品保质期,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并且在食品中适量添加营养强化剂还可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但是,如果不遵循科学、不按规定的标准滥用“食品添加剂”就会适得其反,就会出现中看不中吃的现象,严重的还会由此弄成食品安全事故来,让食用者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我们作为消费者,购买粮油食品时要擦亮眼睛,千万不要买那些胡乱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粮油和粮油食品。我国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已经出台,凡有QS即产品质量认证的标志的就是国家对产品质量认可了的,可保食用安全。对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口味不正,颜色不对的食品要拒绝食用。
9.主持人:最近电视报纸老说“地沟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双局长:地沟油学名叫“废弃食用油脂”。实际上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各类劣质油的通称。即餐饮饭店和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能再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地沟油可分为三类:一是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二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地沟油经过加工后,可以去除其臭味和杂陈的颜色,但不能去除其中含有的其它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的还含有化学强致癌物,对人身体危害很大。因此,贪图便宜将地沟油加工后用来或是买来烹饪饭菜、早点、加工食品都是不合适不道德的,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现在我们消费的食用油数量很大,特别是宾馆饭店烹饪用油更多,产生的地沟油数量惊人。一些黑心人发现其中的利润很大,就利用一些人贪图便宜,大多数消费者又不了解等空子,将很多“地沟油”用来烹饪食品,端上了人们的餐桌,被人们吃消费了。其实“地沟油”不是没有用途,而是用错了地方。“地沟油”可以用来生产工业品和日用品,也可以生产生物柴油,但就是不能用来冒充正常的食用油重新食用。治理“地沟油”流入食用油市场危害公众健康的问题,既要靠市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打击非法把“地沟油”当成食用油经销的行为。也要靠消费者提高警惕,消除错误消费观念,主动拒绝购买来路不正的、比市场价低很多的“食用油”,不购买用“地沟油”制作的食品,让“地沟油”在食用油市场没有存身的地方。
10.主持人: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咱们粮食局将如何进一步加强粮食行政许可和执法检查工作,以确保粮食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双局长:第一、是认真落实粮食收购准入制度,促进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按照《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及时受理粮食经营者的入市收购申请,严格审查资质条件,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核发收购许可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加强对粮食经营者的备案管理、指导服务和动态监管,努力创造开张有序、平等竞争的粮食市场环境。
第二、是加强粮食执法检查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市、县粮食执法检查工作机构,重点解决县级粮食执法检查机构和人员的落实问题,配备必要的执法检查设备,为开展执法检查工作提供保障。
第三、是完善粮食执法检查工作制度。认真落实《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粮食行政复议办法》、《粮食行政复议工作规程》,逐步完善粮食收购、库存、储备粮、质量检验、流通统计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制度,规范粮食执法检查的内容、方式、方法,保证执法检查工作有序开展。
第四、是加强粮食市场执法检查。依法规范各类粮食经营者的购销经营行为,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的无证经营、压级压价、拖欠粮款、不执行粮食质量标准等坑农害农行为和扰乱粮食市场正常秩序的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同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完善信息通报制度,建立检查与处理协调机制,实现粮食执法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