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9日-市文化局访谈实录
发布日期:2009-07-02 00:00 信息来源:数据采集
分享:

    主持人:孔局长,您好。我们知道6月13日是我国的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我市也举行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一系列庆祝活动。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情况吗?

    孔局长:好的。“文化遗产日”是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的,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周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各级各部门通过广泛的宣传,以利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围绕庆祝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我市组织开展了多项活动,包括召开文物业余保护小组、保护员表彰大会,举办文物陈列及图片展览,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召开文博考古学会年会、座谈会,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现场会,文物景点优惠开放等一系列活动,同时正式向社会宣布,自6月13起,全市公共博物馆和纪念馆将对社会免费开放。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文化、文物部门认真贯彻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上级别文物6千多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现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省首位),7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7人。在今年6月11日举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暨文博事业杰出人物表彰、颁证、授牌电视电话会议上,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我局副局长张瑛被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我市文物队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徐堡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现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龙山文化城址的城墙、城门、壕沟、大型台地等重要遗迹,出土文物150件。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豫西北、晋东南地区龙山城址的空白,受到国家、省文博专家的广泛关注,拟申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前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我市文物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70处,复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处,受到了省文物局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全市配合基本建设完成钻探面积500万平方米,抢救性发掘墓葬565座,古文化遗址4处,出土各类文物达2800余件。这些工作有效地服务了我市经济建设发展,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市的文物收藏。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博物馆和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是指在“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免费开放吗?您能就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开放问题给听众朋友详细介绍一下吗?

    孔局长:是这样的,我市公共博物馆和纪念馆对社会免费开放,并不是仅限于这几天,而是自6月13日以后,对社会免费开放。
    博物馆、纪念馆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向社会免费开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我市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免费开放,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纪念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自6月13日起,全市符合开放条件的博物馆、纪念馆将全部对外免费开放。开放的范围是全市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其中,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免费开放,但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社会特殊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的优惠政策。免费开放的内容,主要为博物馆、纪念馆基本陈列、使用公共财政资金举办的公益性专题展览。例如市博物馆长年开办的《怀川藏珍——焦作精品文物展》和石刻艺术展等。按照市场化运作举办的临时性展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门票价格。
    一座内涵深厚的博物馆,往往浓缩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精髓,要认识和融入这个城市,最简捷和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博物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无疑就是尽最大的努力留住历史和文化的古老根脉。这种文化意识难能可贵。其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是一个无法估量的巨值。更多的人经常靠近博物馆,和历史对话,和文化亲近,就意味着更多人的思想灵魂被升华了,从而变成骨子里的文化历史涵养,也就提高了个人素质。这对于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和谐社会的生成,大有裨益。
 
    主持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如何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呢?

    孔局长:虽然近年来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保护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文化部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是要继续做好挖掘和申报工作,使我市的文化遗产实现数量和档次的不断提升。我们要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为契机,努力做好挖掘整理和向上申报的工作,力争有更多的文化遗产提档升级,让它们在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要科学做好传承和发展工作,使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继续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积极做好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探索实践文章,使更多的文化遗产在保护下复苏,在传承中发展。三是要积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共识。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更多地认识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明白加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唤起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从而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构建起政府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
在这里,我想借助我们的电波,重点说一下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现在,不少人心目中有一个误区,谈到文化遗产保护,似乎是政府和官员的事情,与老百姓无太多干系。造成此问题,除了政府包办得太多,也与民间意识的长时间沉睡、未被激活有关。我们在通过政令和先进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文化遗产植根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与民众之间的历史、文化与情感关联,这势必会影响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持久健康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公众才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他们既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必须尊重和维护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关联,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只有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自觉意识,才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