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焦作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有关企业: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制定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化工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铝工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食品工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能源工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生物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轻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及《保障措施和责任分解》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4月3日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进一步促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2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6.9亿元、利税1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18.4%,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继续居河南省首位。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中轴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为焦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达到23家。
二、总体要求
围绕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壮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比较优势突出的发动机及零部件、车桥、汽车电子、车轮、车架等五大品系,改造提升专用车等整车产品,加快推进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新格局。
三、工作目标
2013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30%。重点实施8个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45.9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2.1亿元。
四、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
依托瑞庆汽车发动机、中轴集团和中原内配等企业,加快推进奇瑞汽车(焦作)发动机生产基地、中轴集团汽车零部件和通用机械产业园、中原内配工业园、博爱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武陟县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抓好瑞庆汽车年产61万台发动机一期工程、中原内配年产1300万只新型节能环保发动机气缸套、格林沃特年产125万套汽车尾气净化器、东辰汽车年产40万套汽车厢体总成(含机加零部件)和河南皇马年产5000台专用半挂车等项目建设。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按照产业布局和完善产业链发展要求,加快引进发展重型卡车、高档客车、高附加值专用车等整车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产品。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择优培育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走创新驱动型道路,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组建完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
(四)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
附件: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2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1. 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
2. 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
3. 河南中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 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5. 河南省中原活塞股份有限公司
6. 河南皇马车辆有限公司
7. 河南中原吉凯恩气缸套有限公司
8. 河南嘉陵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
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我市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205家(不含汽车及零部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7.9亿元、利税6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16.6%。工程机械、造纸机械和矿山机械等产业具有较好发展基础,拥有厦工机械(焦作)、大江装备、大指造纸机械、崇义轻工和科瑞森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107家。
二、总体要求
按照《焦作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2012—2015)》要求,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和高端突破,以推进战略合作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改造提升工程机械、造纸机械和矿山机械等成套装备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基础部件产业,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整机制造水平和基础配套能力,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三、工作目标
2013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12.3亿元,同比增长30%;重点实施27个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68.2亿元,年度完成投资33.8亿元。积极支持焦作新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装备制造)。
四、重点工作
(一)全面提升工程机械、造纸机械和矿山机械三个成套装备产业竞争力
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增值和产业配套能力为着力点,延链补链、抢占高端。依托厦工机械(焦作)产业园,进一步提升大型工程装载机规模,加快推进配套产业园项目建设。依托崇义轻工、沁阳一机、河南大指等骨干企业,研发生产高速、宽幅、节能大型造纸机械。加快推进中国兵装集团焦作装备产业园建设步伐,提升焦作煤矿机械规模和水平。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推动科瑞森、群英机械等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建设大江(焦作)装备年产6000架中高端液压支架、科瑞森年产20套自动褐煤提质成套设备、厦工机械配套产业园、福沃重工年产150台套高能电动螺旋压力机及热模锻压力机等项目,提升成套设计、供货能力,全面提升成套装备产业竞争力。
(二)着力培育新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机械企业向新兴产业迈进,实现转型升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集群引进,完善产业链条。重点建设远程光机电年产500台(套)光伏电能逆变器及输变电设备等项目。
(三)积极发展“三基”产品
依托中轴集团、制动器股份、星鹏铸件、久灵机床等企业,着力提升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等“三基”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铸锻件、阀门、制动器、机床及辅具等基础部件,重点建设星鹏铸件年产1.5万吨铸件及机加工、河南伟彤年产8万吨液压缸等项目。
(四)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
依托各产业集聚区和工业特色产业园区,积极参加国家、省举办的产业转移专题对接活动,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创建河南省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五)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装备制造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附件:1.装备制造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2
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名单
1.大江(焦作)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2.焦作市科瑞森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3.焦作崇义轻工机械有限公司
4.厦工机械(焦作)有限公司
5.焦作市迈科冶金机械有限公司
6.沁阳市第一造纸机械有限公司
7.河南大指造纸装备集成工程有限公司
8.焦作铁路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我市化工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化工企业9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3亿元、利税3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3.1%。拥有昊华宇航、佰利联、开元化工、多氟多、金山化工、龙星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58家。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特色化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重大化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途径,加快延伸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盐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目标
2013年,全市化工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亿元,同比增长20%。实施重点项目9个,项目总投资71.6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7.7亿元。
四、重点工作
(一)推进精细化工与盐化工融合发展
依托焦煤集团、佰利联、多氟多和昊华宇航等骨干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精细化工与盐化工融合发展,加快将焦作市西部工业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推进佰利联年产6万吨氯化法钛白粉及30万吨富钛料、汉莎涂料年产10万吨环保涂料等项目建设,构建完善钛白粉及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启动多氟多公司年产10000吨含氟精细化学品项目,进一步延伸氟产业链,推动企业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电子级氟化工转变。
(二)做强做深盐化工,拉长产品链条
依托昊华宇航、焦煤集团开元化工和金山化工等重点企业,发展氯碱及深加工、纯碱及深加工、氯气综合利用等产品,提高盐化工整体竞争能力。争取焦煤集团开元化工年产15万吨环氧氯丙烷、8万吨环氧树脂一期工程于2013年6月底前建成试生产,开工建设昊华宇航老城区企业搬迁项目。
(三)有序推进煤化工项目建设
充分利用我市近煤、富水资源优势,全面加强与晋煤集团等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晋煤天庆年产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及5亿立方米尾气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建设步伐,争取早日竣工投产。
(四)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化工产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附件:1.化工产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化工工业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2
化工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1.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3.焦作龙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4.焦作煤业(集团)开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5.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6.河南金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7.河南晋煤天庆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8.河南尚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铝工业转型升级2013年行动计划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我市铝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铝工业企业21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17家,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4.9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利税-1.86亿元,同比下降121.4%。拥有中铝中州分公司、焦作万方和广东兴发等骨干企业。
二、总体要求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持续深入开展降本增效工作,以精深加工和技术改造为重点,以运营转型、项目建设、产业转移为重要抓手,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铝工业,实施煤电铝及加工一体化发展,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力争整个行业扭亏为盈,促进我市铝工业稳步发展。
三、工作目标
2013年,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力争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45亿元,同比增长10%。实施重点项目4个,项目总投资16.5亿元,力争年度完成投资3.9亿元。
四、重点工作
(一)深入推进运营转型,巩固氧化铝的基础地位
依托中铝中州分公司,坚定“优先矿业、突出氧化铝业、盘活辅业”的发展方向,以运营转型为抓手,围绕降低氧化铝物耗、能耗指标,推广新技术应用,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实现年度控亏增盈目标。
(二)加快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建设
以焦作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重点,完善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强化电解铝企业在我市铝工业产业链中的支撑作用。以焦作万方2×300MW热电机组项目全面运营为契机,围绕提升基础管理、深化结构调整的年度目标,力争电解铝主业扭亏为盈。
(三)加快推进铝精深加工项目建设
支持兴发幕墙年产200万平方米新型节能门窗幕墙、中能金属年产5万吨铝合金棒项目、泽润铝业年产10万吨铝板带、铝箔等项目建设。
(四)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铝工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铝工业转型升级。
附件:1.铝工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铝工业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2
铝工业重点企业名单
1.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州分公司
2.焦作万方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3.广东兴发铝业(河南)有限公司
4.河南兴发幕墙门窗有限公司
5.河南泽润铝业有限公司
食品工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我市食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3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4.6亿元、利税5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16.3%。拥有斯美特、蒙牛乳业(焦作)、燕京啤酒(河南月山)、焦作大用、淼雨饮品和伊赛牛肉等一批行业优势企业。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达到89家。
二、总体要求
以项目建设、质量安全和产业转移为抓手,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推动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巩固提升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饮料、休闲食品、调味品等高成长性产业,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竞争优势突出、产业带动明显、结构布局合理、发展后劲充足的食品工业强市。
三、工作目标
2013年,全市食品工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18%。实施重点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31.7亿元,力争年度完成投资10.7亿元。
四、重点工作
(一)构建完善3大精深加工产品链
1.小麦—专用面粉—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按照规模化生产、上下游配套的要求,重点发展方便食品、专用面粉及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建设亿腾食品年产30万吨速冻、熟食食品等项目。
2.畜禽—屠宰加工—肉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加强畜禽养殖基地规范建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重点建设修武伊赛牛肉深加工及产业化、博爱伊赛年产2万吨清真牛肉熟食制品生产线等项目。
3.牛奶—奶制品精深加工产品链。扩大蒙牛乳业(焦作)、博农乳业液体奶和乳制品生产规模,加快发展高端奶产品,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蒙牛乳业(焦作)发展“特仑苏”、“真果粒”等高端奶产品。
(二)培育饮料、休闲食品、调味品等3大高成长性产业
1.饮料行业。加快推进我市果蔬、加工专用菜等原料基地建设,积极发挥我市四大怀药品牌优势,推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建设河南栗子园年产1万吨咖啡饮料生产线等项目。
2.休闲食品行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突出营养功能和风味特色,依托国岭食品、爱芙帝食品等企业,发展膨化食品、糕点、糖果、果冻、肉松等产品。
3.调味品行业。依托温县品正、立达、京华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复合香辛料、方便汤料、骨素等产品,扩大优势产品规模。重点建设温县味美佳年产30万箱糖、淀粉、香辛料等项目。
(三)积极承接食品产业转移
瞄准长三角都市化食品、珠三角饮料及调味品和福建沿海地区的休闲食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产业转移活动,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投资建厂或开展品牌合作,力争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在我市投资,开发生产中高端产品。
(四)强化食品质量安全
以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为契机,强化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GMP认证,健全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退市制度。
(五)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食品工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食品工业转型升级。
附件:1.食品工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食品工业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2
食品工业重点企业名单
1.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
2.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
3.燕京啤酒(河南月山)有限公司
4.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
5.河南省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
6.孟州市掌柜食品有限公司
7.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
8.焦作妙字号食品有限公司
9.河南京华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0.河南品正食品有限公司
11.焦作市立达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12.焦作大用实业有限公司
能源工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我市能源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能源企业19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1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8亿元、利税2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44%。
煤炭:2012年焦煤集团煤炭产量为1775万吨(其中焦作地区完成411万吨),同比下降7.36%;营业收入完成202.6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同比增长0.85%;实现利税14.7亿元,利润1.4亿元。
电力:拥有机组33台,装机容量160万千瓦。主要企业有国网能源公司焦作电厂、焦作华润热电有限公司、焦作金冠嘉华电力有限公司等。2012年,全市共发电77.1亿千瓦时,全市工业用电量为165.26亿千瓦时。
二、总体要求
以重大项目谋划和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大能源项目前期手续推进力度,更加关注热电、煤矿安全等民生工程建设,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我市能源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目标
2013年,规模以上能源企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5亿元,同比增长10%。
2013年,焦煤集团煤炭产量1461万吨(其中市内计划生产煤炭421万吨),营业收入210亿元、利润1.43亿元、利税16亿元。
四、重点工作
(一)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加快推进龙源电厂2×600MW机组项目建设,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0亿元;全面建成焦作东区2×300MW热电机组项目;开工建设焦作电厂2×660MW机组环保迁建项目,力争年度完成投资5亿元;争取丹河电厂异地扩建2×1000MW机组项目2013年取得“路条”,年底前取得核准手续。
(二)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能源工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能源工业转型升级。
附件:1. 能源工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 能源工业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2
能源工业重点企业名单
1.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焦作万方电力有限公司
3.焦作华润电力有限公司
4.国网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焦作电厂
生物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我市生物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生物企业3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1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利税8.7亿元,同比增长31.8%。健康元、广济药业、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平光制药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为我市生物产业发展奠定基础。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18家。
二、总体要求
以实施重点项目为抓手,以链式发展、园区发展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生物科技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协调发展的生物产业体系。
三、工作目标
2013年,力争全市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同比增长20%。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四、重点工作
(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产业
生物医药。依托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平光制药、保和堂(焦作)等重点企业,发挥“四大怀药”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等产品。积极做好国家新版GMP技术改造工作。重点建设辅仁怀庆堂年产10亿支小容量注射剂和2亿支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国药容生年产20亿支注射剂GMP技术改造、博爱新开源年产1万吨乙烯基甲醚/马来酸酐共聚物及1万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明仁药物年产10亿片中药抗生素 热淋清产业化等项目。
生物制造。依托广济药业产业园,以发酵工程、酶工程为重点,支持生物材料、生物基化学品及生物质原料转化关键技术工艺的研发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品。加快推进广济药业(孟州)第四代BS基因工程菌生产核黄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步伐,食品医药级维生素B2(核黄素)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吨。
(二)培育壮大生物骨干企业
支持健康元、广济药业、平光制药、国药容生、辅仁怀庆堂、保和堂(焦作)、博爱新开源等优势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支持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开展多种形式重大技术创新活动。
(四)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生物产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生物产业转型升级。
附件:1.生物产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生物产业重点企业表
附件2
生物产业重点企业表名单
1.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
2.河南辅仁怀庆堂制药有限公司
3.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
4.博爱县新开源制药有限公司
5.保和堂(焦作)制药有限公司
6.焦作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7.焦作健康元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我市新能源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喜忧参半。一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新能源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光伏产业受欧债危机和美国、欧盟“双反”影响,企业处于停产和亏损状态,陷入困难境地。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利税-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109.7%。拥有多氟多新能源、合晶科技、裕华玻璃、思可达、瑞塞尔、名都风电等一批骨干企业。2012年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达到7家。
二、总体要求
按照“创新引领、项目支撑、集聚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实现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我市新型电池、光伏、风电装备等产业做大做强,推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三、工作目标
2013年,全市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10%。重点实施3个项目,项目总投资11.1亿元,年度计划完成3.9亿元。
四、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进新型电池规模化发展
紧抓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依托多氟多新能源产业园,加强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等电池核心件配套生产和电池模组及电池管理系统的开发生产,建立较为完整的动力锂电池产业链。重点建设多氟多年产20000吨电解液、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等项目。
(二)继续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
继续实施多晶硅行业解困行动。一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现有太阳能级多晶硅规模基础上,加快新产品研发。重点支持多晶硅节能降耗,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利用《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调整和引导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重点建设思可达年产500万平方米聚光太阳能电池光学玻璃、河南裕华年产18万吨(1400万平方米)压延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等项目。
(三)稳步推进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
以天创风电、瑞塞尔、河南名都、锦辉风电等企业为依托,加快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发展风电偏航制动器、风电控制系统、风能碳纤维叶片等产品。
(四)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新能源产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附件:1.新能源产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新能源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2
新能源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1. 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2. 河南思可达新型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3. 河南裕华光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4. 河南名都风电有限公司
5. 河南天创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6. 沁阳市锦辉风电科技有限公司
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我市新材料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新材料生产企业2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2亿元、利润总额3.3亿元、利税总额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1.3%和-4.9%。拥有卓立烫印、卓林数码、飞孟金刚石、大地合金、富莱格超硬材料等一批骨干企业。2012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7家。
二、总体要求
突出品级提升,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特种薄膜、超硬、新型合金、纳米和新型建筑装饰等新材料,加快高端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实现规模化集约型发展。
三、工作目标
2013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8亿元,同比增长10%。重点实施5个项目,项目总投资13.6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95亿元。
四、重点工作
(一)积极发展超硬材料
依托飞孟金刚石、美晶科技、大地合金、鑫锐超硬材料等企业,重点发展立方氮化硼磨料、金刚石产品、超细硬质合金棒材及超硬材料精深加工产品。重点建设飞孟金刚石年产2.5亿克拉多晶立方氮化硼磨料、大地合金年产1.2亿支加工PCB钻头用0.6mm直径超细硬质合金棒材、鑫锐超硬材料年产8亿克拉中粗细颗粒金刚石、富莱格超硬材料年产6500万克拉CBN磨料和110万把CBN刀具等项目。
(二)加快发展新型建筑装饰材料
依托永威安防、华智新型建材、灏通管业等企业,重点发展阻燃保温装饰板、管道管件等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重点建设华智新型建材年产2000万平方米“三防”一体墙体保温装饰板等项目。
(三)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全市筛选5个重点项目,进行优先扶持,促使其尽快投产、达产。5个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31.7亿元、利润6.2亿元。
(四)支持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
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步伐,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支持企业组建和完善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新材料产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附件:1.新材料产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2
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1.焦作市卓立烫印材料有限公司
2.河南永威安防股份有限公司
3.河南飞孟金刚石工业有限公司
4.焦作卓林数码材料有限公司
5.河南省大地合金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我市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亿元、利税0.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6%、16.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2家。主要涵盖LED封装照明、太阳能光伏、节能设备、环保设备等。
二、总体要求
依托骨干企业和关键技术,延伸拓展节能环保产业链,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装备企业向现代节能环保制造企业转变,促进焦作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工作目标
2013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40%。重点实施 8个项目,项目总投资11.7亿元,计划完成投资5.65亿元。
四、重点工作
(一)节能产业
一是发展LED节能产品。依托平原光电、光源科技、多氟多新能源、盈硕半导体等光电企业,加快开发LED照明、舞台灯具及其它节能产品。重点建设光源电力年产100万片LED蓝宝石衬底材料产业化等项目。
二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依托华飞电子、明株自动化、斯达自控、长江石油机械、东方海纳、焦作国能、豫电中原等企业,加快发展节能、高效机电装置。重点建设明株自动化年产100台套高压防爆变频控制装置、德盛瑞年产20套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等项目。
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支持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市场化投资。争取在原有3家节能服务公司的基础上再认定2家。
(二)环保产业
大力发展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等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推进佰利联氯化法钛白粉、超威电源、海汇皮业等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建设,实现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卓诚环保年产2000套环保设备等项目建设。
(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重点发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加快推进沁阳市金隅水泥电石渣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项目建设。
(四)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节能环保产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转型升级。
附件:1.节能环保产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2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1.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
2.河南盈硕半导体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3.焦作龙光影视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4.焦作市明株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5.焦作斯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6.焦作市环宇石化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7.河南省德盛瑞余热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8.焦作市卓诚环保机械有限公司
9.河南锦程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10.焦作市振林磁业有限公司
轻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度行动计划
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进一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我市轻工纺织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产业基础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轻工纺织企业33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2亿元,同比增长27%;利税88亿元,同比增长17%。江河纸业、瑞丰纸业、海华纺织、华芳(修武)纺织、隆丰皮草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2012年,全市轻工纺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亿元企业194家。
二、总体要求
以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途径,培育龙头企业、加强清洁改造、强化优势品牌、壮大产业基地,加快产业集群链式发展,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造纸、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三、工作目标
2013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轻工纺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2亿元,同比增长25%。重点实施项目8个,总投资62.3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5.1亿元。
四、重点工作
(一)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造纸。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造纸产品和纸品深加工,提升集群发展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造纸装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现纸产品档次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江河纸业年产30万吨造纸生产线等项目建设。
2.纺织服装。以华芳(修武)纺织、海华纺织、恒祥纺织等纺织骨干企业为依托,鼓励采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加快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无梭和精梳)棉纺的比重;围绕邦力服装、奥天琪服饰等企业,进一步发展具有产业链优势的衬衣、休闲服、针织服等产品。重点推进孟州市绰杰制艺年加工20万件高档服装等项目建设。
3.皮革皮具。以隆丰皮草、革乐美(中国)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皮箱、包(袋)、皮鞋等制品。重点推进隆丰皮草年产2500万张羊剪绒制品皮革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
4.包装印刷。重点培育龙翔包装、锦程包装等骨干企业,依托食品、医药和文化、会展、广告等载体,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开发创意设计,优化产品结构,大力承接绿色、创意印刷产业。支持龙翔包装年产22亿只大幅面高档包装箱项目建设。
5.塑料制品。培育焦作咏春、艺龙塑胶等企业,发展农用薄膜、塑料管材、型材等工业塑料制品和日用塑料制品,引导管材、压延制品、薄膜规模化发展。
(二)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以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特色、集聚发展为着力点,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皮革皮具、塑料制品等产业。通过开展承接轻工纺织产业转移专项活动,增强轻工纺织产业的发展后劲和活力。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军地位和骨干带动作用,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发展壮大。鼓励中小型企业为龙头骨干企业提供协作配套,不断提高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能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轻工纺织产业发展格局。
(四)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化与轻工纺织业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轻工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附件:1.轻工纺织产业2013年重点项目表
2.轻工纺织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附件2
轻工纺织产业重点企业名单
1.焦作隆丰皮草企业有限公司
2.河南省江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3.焦作瑞丰纸业有限公司
4.河南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5.华芳集团修武纺织有限公司
6.焦作市海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7.焦作云翔纺织有限公司
8.河南龙翔包装有限公司
9.河南兰兴革业有限公司
保障措施和责任分解
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统筹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11个重点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组,及时提出解决全局性、倾向性问题的政策措施建议。建立市、县两级联动工作机制,市级重点抓龙头和集群、县级重点抓特色和集群,在产业布局、集群集聚、链条完善、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税务、金融等部门要提供政策支持,共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日常协调工作。
(二)深化企业服务。把企业服务作为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企业服务长效化、制度化,建立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联系分包重点企业等制度,健全政策导向、要素保障、市场开拓、融资服务、困难企业帮扶等长效服务机制,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对重点企业和列入计划的重点项目,相关部门要在立项审批、资金支持、土地审批、环境评价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和生产要素供应。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和产销对接活动,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强在建重大项目和企业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减少和规范涉企审批,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统筹运用市级专项资金,优先支持11个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点产业创新体系,组建和完善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积极推进重点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11个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入,增加出口信贷额度。鼓励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信用担保公司扶持,支持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支持重点产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
(六)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紧抓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和央企扩张机遇,以重点产业为主攻方向,通过与国内外优势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兼并重组,迅速提升技术水平,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产业规模。鼓励企业资本进一步向优势产业、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集中,强力推动企业争先创优、做大做强。
(七)推进两化融合。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要跟踪产业发展方向,以信息化为引擎,加速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沟通配合,共同形成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