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
实 施 意 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2〕75号)精神,推动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定位,完善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监管机制,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责任落实,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质量和效益,为防灾减灾救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各级政府属地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齐抓共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格局。坚持科技引领,加强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坚持安全第一,健全多部门联合安全监管机制,提高风险防范和安全作业能力。坚持效益优先,围绕增雨(雪)、防雹等作业需求,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由季节性向常态化转变、由抗旱型向多功能型转变、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由独立作业向区域联合作业转变,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益。
(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组织完善、技术先进、服务精细、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先进的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指挥系统建设完成,现代化水平和精细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安全风险综合防范能力稳步增强,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更加优化,服务经济社会的效益显著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总体实力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多功能立体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全覆盖。到2035年,我市人工影响天气总体实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突出重点领域,提升服务水平
(一)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紧紧围绕小麦、玉米、花生、怀药、蔬菜、林果等重要及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南太行旅游农业带、沿黄康养农业带开展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评估、区划和动态监测工作,科学布局和优化地面作业站点,在冰雹路径沿线和高标准农田片区增设流动作业点,加大增雨(雪)、防雹作业力度,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风险和损失,促进粮食稳产增收,进一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市气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负责,不再列出)
(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针对沿黄生态带,太行山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沁河等中小河流生态廊道,制定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计划,加强上下协调、区域联合,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发挥其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库增蓄等方面的作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需求,开展试验性人工增雨(雪)改善空气质量作业。(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应急保障服务。完善应对森林火灾火险、异常高温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人工影响天气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应急、农业农村、林业、自然资源和规划、气象等部门联合会商,共享灾害风险、灾情、灾害预测等信息,及时启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完善军民联合应急保障工作机制,提升联合保障能力。(市气象局、焦作军分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应急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夯实基础建设,促进能力提升
(一)提升精密监测能力。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优质小麦繁育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域,加密布设地面气象监测设备。加强“天基—空基—地基”观测资料融合应用,提升云水资源精细化探测水平。(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精准作业能力。建设市、县两级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畅通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云降水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和作业条件预报的准确率,引进应用融合多种云降水参量的条件识别、跟踪指挥、任务调度技术和系统,提高作业科学决策与指挥能力。(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升地面作业能力。加快推进中部区域(焦作)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建设,积极融入国家“人工影响天气播雨减灾行动计划”。调整优化地面作业布局,积极推进一级固定作业点建设全覆盖,推进火箭增雨防雹系统、烟炉发生器等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改造。加快老旧作业装备更新换代,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能力。配备作业监测、指令接收、作业实施、物联网监控、作业信息反馈等装置,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保障的作业力量。探索空气聚能炮等新型作业方式。(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云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应用,加强对X波段相控阵雷达、高分卫星等气象观测设备的资料应用,对云系结构、雷达回波、降水现象等进行综合观测分析,联合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研究不同降水过程的降水机制和降水效率、重污染天气条件下人工增雨雪作业对降尘减霾作用效果,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水平。以服务农业生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支持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服务需求为引领,通过参与省级人工影响天气部门科研攻关项目与研究试验,加强跨部门合作、局校合作和局企合作。积极推进科技研究成果应用,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的科学性、精准性。(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安全运行
(一)落实安全生产领导责任。按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及实施细则,落实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属地责任,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体系,制定安全责任清单,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确保安全责任措施落实。制定人工影响天气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依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市气象局、市应急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健全部门协作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监管机制,加强作业装备和弹药购销、运输、存储、使用等安全管理。公安部门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信息录入民爆信息系统,及时办理弹药运输许可证;配合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焦作军分区、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配合市气象局解决人工影响天气弹药仓储问题。(市气象局、焦作军分区、市公安局、市应急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安全防控能力。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质量提升,限期淘汰落后和老旧装备,推广应用高效、安全、绿色作业弹药。定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能力评估和作业站点安全等级评定,推进基层作业单位和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提升作业安全水平。建立专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依法加强作业人员培训和备案。严格落实作业公告、空域申请、射界管理等制度,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市气象局、焦作军分区、市公安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高安全防范技术。加强安全技术防范和信息化管理,推广物联网、智能识别、电子芯片、信息安全等技术应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对重点场所、重要装备、弹药运输、作业过程的全程监控和实时风险预警。(市气象局、市公安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支撑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全面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体制,将其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作业队伍管理、安全监管等职责。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省、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市政府气象灾害防御及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多方协调联动。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保障协调,健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军地之间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协同做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科技研发攻关、业务运行保障及监管、协调和服务等工作。(市气象灾害防御及人工影响天气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大支持力度。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相关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完善市、县共同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支持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运行和作业保障。探索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生态修复等人影作业购买服务。(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注重队伍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基层作业队伍建设和管理,按规定落实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管理人员津补贴、劳动保护、人身意外伤害和公众责任保险等政策。开展技能竞赛,建立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队伍素质。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安全检查员队伍。(市气象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科普宣传。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公益性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融入防灾减灾基地、科普场馆等建设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提升全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科学认识。(市气象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023年12月1日